【連網】□ 王懷詩 董京京 王貴珍
藍天之下,青瓦白墻,綠樹成蔭,鳥語花香……日前,記者來到連云港海州區浦南鎮江浦村,剛下車就被眼前的美景吸引了。江浦村是個典型的合并村,2001成立,經過近年來的發展,這里早已換了模樣,村美、民富、產業興成了村莊的真實寫照。如今,江浦村已成功創建“省級AAA級景區”“江蘇省文化示范村”“國家級民主法制示范村”“國際級美麗宜居村”,堪稱海州城區的“后花園”。
(江浦村新)
人居環境整治讓村莊“換新裝”
泥濘的鄉村土路、破舊不堪的土坯房、集體收入拮據的“后進村”……在江浦村的村史館里,幾張泛黃的老照片記錄了19年來江浦村發生的巨變。
(美麗村居)
近年來,為加快鄉村振興步伐,江浦村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城鎮化、公共服務社區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的“新三化”建設,把村莊布局、功能配套、基礎設施統籌起來,建成中心村輻射帶動周邊村發展。在市、區、鎮的共同努力下,先后投資近億元,新修建了24米寬的龍浦大道,道路兩側全部裝了太陽能路燈,還新建了省級優質幼兒園、鄉村醫療衛生服務站等基礎設施,并積極開展污水治理、垃圾處理、綠化等工程,實施改水、改廁“兩改”工程,對道路、河道、房屋外立面進行全面整治,整個村莊換上了“新裝”。
(村容整潔)
如今,高標準建設的江浦新村已然成了全市新農村建設的典范。“江浦新村一期建設主打240平方米小洋樓,目前已入住近300戶。今年我們又啟動了二期工程,目前正在規劃中,建成后可改善約160戶村民的住房。”江浦村黨委書記李羅華說。
土地流轉+就近就業“鼓起”村民腰包
2010年以前,江浦村農戶經濟收入主要以外出務工為主,其他在家勞動力以種植水稻、小麥等傳統農業為經濟來源,總體經濟效益差。2011至2019年,江浦村經歷了發展速度最快、發展變化最大、發展質量最高的9年。9年時間,江浦村鄉村休閑旅游收入從無到有,村民年人均收入從8115元增加到3.4萬余元。
(高效設施農業)
江浦村郎墩組農民許曉彩家的生活曾經不太富足,她選擇把家里的6畝地流轉給了村里,每年有7200元的流轉費,自己則在農業生態園里侍弄瓜果,每月還有2000多元的收入?,F在吃穿不愁,不出家門就當起了“雙薪族”,日子越過越好。
在江浦村,像許曉彩這樣的“雙薪族”不在少數。李羅華介紹,江浦村共有土地12000多畝,目前8500多畝都已流轉到了村里。“流轉的土地按畝數每年都有一筆流轉金,村民們自己或發展高效農業,或在村里的農業龍頭企業里找點活干,掙雙份工資不在話下。”李羅華說,隨著農家樂、電子商務、鄉村旅游的紅火,村民們增收致富的路徑更寬了,現在村里65%以上的村民都實現了就地就業,大家的錢袋子慢慢鼓了起來。
休閑觀光農業成富民產業支柱
走進海州現代農業產業園,面積超8000多平方米的智慧農業體驗中心內看不到幾位工人,全部都是高科技。這里集中展示了果蔬園藝種植的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和新裝備。作為一個可生產、可觀賞、可品嘗的高科技農業體驗場所,目前智慧農業體驗中心免費對外開放,供游客參觀體驗。
(觀光農業富民)
依托智慧農業體驗中心,近年來,江浦村充分利用城市近郊的區位優勢,主打鄉村游概念,形成了觀光采摘、農家樂等特色旅游產業,成功申報了省級休閑觀光農業示范村。
走進集瑞園農業采摘園,負責人張建平正在大棚里忙碌。作為江浦村第一批鄉村旅游從業者,張建平建成了國內最大的單體鋼架日光大棚,占地面積達22畝。“大棚里主要種植了10來個品種的西紅柿,還有小黃瓜、彩椒、長辣椒等供采摘,隔壁還有個占地14畝地的大棚,主要種植甜瓜。”張建平介紹,之前最火爆的時候,采摘園一天接待了25輛大巴的游客,平時的話,每逢周末也有幾百人來采摘,鄉村游相當紅火。
在江浦村,除了集瑞園,還有慢時光多肉植物園、張小晶葡萄采摘園等一批“網紅”鄉村游經營主體。在休閑觀光農業的拉動下,村里每年接待游客數超10萬人次,村集體收入達16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