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 李耀華 通訊員 肖望 實習生 顧憲繁)昨日,連云新城藍色海灣項目建設現場,近海一側圍堰吹填的泥沙揚起了長弧線,此前完成抽真空的泥灘正在石料拋填。該項目自開工以來進展順利,除圍堰吹填和石料拋填作業外,施工人員還忙于耐鹽堿植物栽植馴化。據了解,該項目將建設狹長的環抱堤,從而形成14平方公里內海和6公里濱海生態綠廊,并將在臨洪河口修復濱海濕地313.72公頃。項目明年底完工后,將有力提升海濱城市品位,構筑沿海嶄新的生態屏障。
連云新城藍色海灣項目起止點位于西墅至臨洪河口,外海環抱式潛堤總長9266米,由連云港市城建控股集團負責建設。項目濕地修復總面積313.72公頃,目前已取得項目建議書批復、規劃選址意見、用地意見、可研批復,并通過主管部門組織的防洪評價評審會等。項目東、西兩堤同時作業,自一期工程開工建設以來,已經完成拋石堤約1100米,沙被堤約560米。濱海濕地修復一期工程已于去年11月開標,目前現場已完成大米草清除,水系疏浚5萬平方米。同時開展原有魚塘征收工作,為后期項目開工奠定基礎,計劃9月完成魚塘征收后二期開工。
(藍色海灣項目建設現場)
為提升連云新城外圍生態景觀,遏制濱海濕地退化的趨勢,早在2017年,連云港市就提出了建設連云新城藍色海灣構想。項目依托海州灣生態資源優勢,構造擁有獨特海洋景觀的藍色生態海灣,通過岸線整治與濕地修復項目,修復濱海濕地、修建人工沙灘、實施海堤生態化改造和生態景觀廊道建設等,創造極富知名度和吸引力的濱海生態新城形象。今年4月,該項目獲國家藍色海灣3億元專項資金補助,本年度1.46億元中央財政資金已下達。目前,項目建設單位正與國內知名科研院所合作,加強鹽堿地土壤改良和耐鹽堿植物選育培育技術攻關,培育了頗具觀賞性的二代檉柳,現已在臨洪河口岸線整治項目上成功種植,已累計完成150畝耐鹽堿植物栽植和馴化。
此外,連云港市還在項目地開展了項目海洋生態環境現狀調查、水下地形勘探、海洋水文測量、人工沙灘數模物模等專題調查和研究工作,編制完成了岸線整治、濕地修復項目的可研報告。圍繞藍色海灣項目建設,連云港市還將實施相應的岸線整治,其間將開展人工海堤生態化改造,進行人工沙灘修復和濕地恢復。完成海堤生態化改造和人工沙灘建設各6公里,建設生態廊道53公頃,恢復濱海濕地58.6公頃。實施臨洪河口濱海濕地修復項目,開展濕地退養還濕、地形塑造、水系連通、植被培育優化。完成退養還濕面積210余公頃,地形塑造、水系構建與植被恢復,并將繼續開展鹽堿地改良、耐堿植被的選種、培育和馴化研究實踐,為生態修復區域提供適生種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