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_久久激情视频久久_日韩欧美一二区_久久国产日本精品

logo

列表頭部廣告一條

新聞 新聞> 綜合新聞

【向總書記報告】堅持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 江蘇推動城鎮化向質量提升轉變

【連網】

蘇州虞山鎮福圩村汪家宅基全景。省發改委供圖

以農業產業化引領農業現代化,全面推行居住證制度為農民進城鋪路,打造特色田園鄉村助力鄉村振興……2013年以來,江蘇始終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重要講話為遵循,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以提高城鎮發展質量為關鍵,以城鄉融合發展為導向,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努力實現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探索具有江蘇特色的高質量新型城鎮化路徑。

推進新型城鎮化,科學規劃是龍頭。江蘇省委、省政府于2014年5月出臺《江蘇省新型城鎮化與城鄉發展一體化規劃(2014-2020年)》,設置總體發展水平、基本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和資源環境等四大類29個指標,著力推動城鎮化從偏重速度規模向注重質量提升和可持續發展轉變,從偏重城鄉建設向注重民生改善和人的全面發展轉變,從偏重城市空間擴張向注重完善城市功能和提高空間利用效率轉變,成為引領全省新型城鎮化與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基礎性、戰略性規劃。

新型城鎮化,核心是以人為本,關鍵是提升質量。江蘇通過頂層設計、部署戶籍制度改革,率先全面推行居住證制度,大幅降低進城落戶門檻,為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創造條件。居住證持有人依法享有子女入學、職業技能培訓、公共租賃住房等20多項公共服務,累計制發居住證2600多萬張。同時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優化配置醫療衛生資源、推動城鄉基本養老服務均衡發展、完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等,讓鄉村同樣享受公共資源福利。

堅持“四化”同步,推進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良性互動。加快農業社會化、市場化步伐,提高專業化、高效化水平,創新農業經營方式,提升綜合生產效率,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以農業產業化引領農業現代化,實現城鄉一體協調發展、持續發展、均衡發展、和諧發展。

堅持標本兼治統籌推進,城鄉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在全國率先啟動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的特色資源,走多樣化的特色發展之路,通過實施山水田林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保護、修復提升鄉村自然環境,促進“山水田林人居”的和諧共生。截至目前,已經確立136個試點村莊,到2022年,全省將培育500個左右省級特色田園鄉村,保護1000個左右省級傳統村落和傳統建筑組群,建成1萬個左右美麗宜居村莊。

優化城鄉空間布局,結合“1+3”重點功能區戰略(揚子江城市群、沿海經濟帶、江淮生態經濟區、徐州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實施,以城市群作為城鎮化發展的主體形態,加快推動城市群建設、鄉村振興和綜合交通體系建設,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全面增強城鎮競爭實力。

記者 郁芬

  “四化”同步, 讓人民共享城鎮化發展成果

“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推動城鎮化向質量提升轉變,做到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2013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發表重要講話。

2014年12月和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兩次來江蘇調研,先后提出“沒有農業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富強,沒有農民安居樂業,國家現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發達地區在這方面一定要帶好頭、領好向,把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真正落到實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別要注重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對江蘇新型城鎮化提出更深層次的要求。

遵循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6年來,江蘇各地陸續出臺新型城鎮化相關規劃,從產業支撐、人居環境、城鎮布局等方面入手積極探索,推動城鎮化質量提升,走出符合中央要求、具有江蘇特色的新型城鎮化路徑。

產業化引領,農民樂業又安居

“以前種蔬菜最發愁銷路,現在‘它’要什么,我們種什么,每畝能收入5000元左右。”春節假日期間,淮安市淮安區施河鎮蔬菜種植大戶孫德勝格外忙碌,今年他種植的20畝青菜和大白菜迎來大豐收。

孫德勝口中的“它”,是淮安區中央廚房和一二三產業融合創新項目。通過建立種植養殖基地,這一項目把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業與農產品市場服務業“三產”深度融合,把傳統農田變身“食材車間”,保證從“種子下地”到“筷子到嘴”每一農產品都可溯源,拉長農業產業鏈,實現產業互補增效。淮安區中央廚房項目建設單位、江蘇百斯特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強眾介紹:“我們和周邊農場、合作社以及廣大農戶合作,由他們種植標準化農產品,再由企業負責研發、加工和流通環節,各方分工協作,共享增值收益。”

龍頭企業、農業業主、專業合作組織“三駕馬車”拉動,加快淮安區現代農業由“點”到“面”快速擴張,傳統“小打小鬧”的農業生產方式,逐步向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特色化方向發展。今年,淮安區將進一步加大對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加快推進黃河故道、綠草蕩淮流路、白馬湖大運河三條沿線農業產業帶建設。

“四化”同步目標中,農業現代化是工業化、城鎮化和信息化的基本支撐,同時也是“四化”同步的最短板。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江蘇省以農業產業化引領農業現代化,實現城鄉一體協調發展、持續發展、均衡發展、和諧發展。

農業生產現代化的同時,農民生活也在向現代化邁進,讓村民享受到與城鎮居民一樣的生活便利。在淮安市淮陰區劉老莊鎮,原來分散居住的1200余戶村民住進嶄新的九房安置小區。“我住了20多年土磚墻房子,沒想到老了還能住上150多平方米的二層小樓。”提起現在的生活環境,當地農民包士林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他告訴記者,過去老兩口吃完晚飯沒事干,現在家門口就有小廣場,沒事就去跳跳舞鍛煉身體。“這里還有超市、衛生院、活動中心、綠地,環境好了,生活也更便利,咱們的日子過得更有滋味。”

今年,江蘇省計劃在蘇北實施620個村的改造任務,用3年時間改善30萬戶農民的居住生活條件。“我們要求必須同步配齊公共服務,同步謀劃產業發展,同步加強社會治理,真正讓農民過上與現代同步的城鎮化生活。”省住房與城鄉建設廳廳長周嵐說。

海門農村城鎮化建設步上快車道。王亞東攝

特色田園,點燃鄉村生命力

2月,灌云縣伊山鎮川星村6000畝梨樹吐出新芽。村民們忙著給梨樹修剪枝椏、施肥,等待3月底“千樹萬樹梨花開”。

乘著高鐵賞梨花、看花海、采百果、住民宿……每到春天,遠近游人爭相來到川星村。去年,川星村接待游客40萬人次。很難想象這里曾是有名的貧困村,人均年收入不過萬,98%以上的勞力外出打工謀生,村里連條像樣的路都沒有。川星村黨支部書記孫正壯說,如今的川星村變賣梨為“賣風景”,打造農旅結合的伊甸園景區,逐步探索出一條“讓鄉村回溯詩意、引青年回家創業、請游客品味田園”的特色鄉村振興新路徑,帶動1300多名村民就業。

更深刻的變化是村莊面貌的改善。這個曾經出了名的“臟亂差”村,如今美不勝收——行走在鄉間村頭,遠山如黛,一派田園牧歌式的美麗鄉村景致。全村420戶人家房屋經過統一改造,紅瓦白墻,小院錯落有致,道路干凈寬敞。院前屋后花紅草綠,籃球場、活動廣場、游園、停車場等公共設施配置齊全。村民毛占寬說:“現在路好走了,村子更美了,感覺比城市生活還好!”

美麗嬗變,得益于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孫正壯說,為打造鄉土氣息濃郁又有個性與活力的宜居宜業村莊,他們邀請省里建筑設計團隊指導,對田園風光的自然環境、農村生態的景觀布局、鄉土風格的建筑式樣、配套完善的基礎設施進行統一規劃、設計。截至目前,川星村已改造露天旱廁90個,疏通溝渠26道,道路黑化改造10公里,新植草皮1.5萬平方米,栽植冬青、櫻花、女貞、竹子等觀賞樹木8萬多株,建成污水處理系統,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山鄉巨變,農民身份也在發生變化。川星村村民有的變身為股東,既拿工資又得紅利。有的當上小老板,辦民居民宿、農家樂創業增收。有的在旅游業中找到就業崗位,當起田園匠人。從薄弱村、貧困村到省級特色田園試點村,川星村把培育特色產業、提升鄉村旅游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走出一條特色鮮明的脫貧致富之路。去年,全村農民人均收入2.19萬元,旅游業收入占70%以上,村集體收入達30萬元。

在江蘇,像川星村這樣的示范點不在少數,它們代表江蘇省新型城鎮化的最新進展。2017年,江蘇省在全國率先啟動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為鄉村振興提升內在活力,打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村莊。截至目前,已確立136個試點村莊。讓“鄉村成為人們休閑度假的好去處”,已成為城鄉建設者的共識。省住建廳有關人士表示,到2022年,江蘇省將培育500個左右省級特色田園鄉村,保護1000個左右省級傳統村落和傳統建筑組群,建成1萬個左右美麗宜居村莊。

沒有鄉村的振興,就沒有民族的復興。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去年4月印發《江蘇省鄉村振興十項重點工程實施方案(2018-2022年)》,積極實施現代農業提質增效、農民收入新增萬元、美麗宜居鄉村建設、鄉風文明提升等十項重點工程,為大力發展鄉村振興劃定“時間表”“路線圖”,并提出具體量化指標和政策舉措,加快城鄉融合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建設步伐。

城市集群,增強城鎮競爭實力

去年11月,省公安廳制定發布深化人口服務管理“放管服”十項措施,其中第三項規定,今年1月1日起,徐州、連云港、淮安、鹽城、宿遷等五市居民憑合法穩定住所(含租賃)或合法穩定就業并參加城鎮社會保險,可在五市范圍內城鎮地區自由遷移戶口。有關人士指出,這一新政打破五市之間戶籍壁壘,將極大助力蘇北地區新型城鎮化建設。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2017年5月,省委、省政府提出“1+3”重點功能區戰略構想,即揚子江城市群、沿海經濟帶、江淮生態經濟區、徐州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提出把城市群作為城鎮化發展的主體形態,全面增強城鎮競爭實力。

結合“1+3”重點功能區戰略的實施,近年來江蘇加快推動城市群建設、鄉村振興和綜合交通體系建設,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去年以來,江蘇省大力提升南京城市首位度,不斷增強南京作為揚子江城市群核心城市的擴散效應和輻射帶動能力。作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徐州也在持續發力。

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徐州市副市長畢于瑞2013年現場聆聽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他認為,總書記提出城鎮化要轉軌高質量,優化布局無疑是先手棋。6年來,徐州統籌推進中心城市建設、新型城鎮體系構建、鄉村振興戰略和區域協同發展,城鄉一體化進程明顯加快,城市發展布局進一步優化,立體交通體系加速構建,公共服務設施更加完善,城市形象也更加靚麗。在城區宜居性不斷增強的同時,農村改水、改廁、道路、公交等基礎設施建設也不斷加快。“去年一年,我們就新建改建農村公路729公里、橋梁315座,完成村內道路硬化1183公里,實施農村改廁4.76萬戶,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也進展順利。”

在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經濟系主任楊德才看來,江蘇近幾年通過科學規劃和扎實舉措,實現新型城鎮化的高質量發展,“江蘇近幾年提出的城市群建設,恰恰與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相吻合,并且我們可以清晰看到,江蘇發展城市群并不是對幾個并列城市的簡單疊加,而是通過大力發展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重大舉措,促進城市群之間通過各項要素功能聯系形成城市生態網。”

楊德才認為,無論是揚子江城市群建設,還是淮河生態經濟區城市群建設,江蘇都是按照國家要求和高質量發展的最新理念來推進,把環保、生態擺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來統籌考慮,“江蘇新型城鎮化的‘含金量’非常高”。加強城市群建設,如何充分利用市場機制,促進大中小城市、縣城以及鄉村的中心鎮之間良性互動,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應是下一步江蘇推進新型城鎮化重點考慮的問題。

記者 郁芬 倪方方 顧敏 陳月飛

記者手記

推進“以人為尺度”的城鎮化

2月27日夜,即將完稿時候,記者接到川星村村民毛占寬的電話,他還想向記者“補充一些目前的體會”。綜合一下,他的想法就是:一家人圍著200棵果樹忙活,住的二層小樓就在伊甸園景區里,還能跳跳廣場舞,這就是“穩穩的幸福”。

推進新型城鎮化,說到底,就是為增進這種“穩穩的幸福”、守住應有的鄉愁。新型城鎮化“新”在人的城鎮化,城鎮的發展終究要依靠人、為了人。這提醒我們,推進城鎮化也好,發展“四化”同步也好,都要抓住“人”這個關鍵因素,以“人”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才能克服急躁冒進、華而不實、“一刀切”的弊端,讓城鄉居民從翻天覆地的城鎮化進程中真正受益。

當前,江蘇省結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花大力氣改善蘇北地區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正是要讓農村群眾過上與時代同步的現代城鎮生活。當然,僅僅“上樓”還遠遠不夠,產業要跟上,就業要活起來,解決“進得來、留得住、過得好”的問題。從放寬戶籍限制,到推進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全民,再到新市民逐步擁有無差異的市民權利,江蘇不斷累積城鎮化的內生能力,讓廣大群眾積極擁護、自覺參與城鎮化發展過程,把習近平總書記“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的諄諄囑托落到實處。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一個順勢而為、水到渠成的發展過程。在構建以人為尺度的生產和生活社區同時,還要更加注重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更加注重環境宜居和歷史文脈傳承,促進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進一步提升。倪方方

相關新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喀什市| 宁阳县| 彰武县| 巴林右旗| 贵阳市| 泌阳县| 孝感市| 永善县| 海盐县| 绵竹市| 舞阳县| 兴业县| 博客| 鄂托克旗| 西峡县| 眉山市| 望都县| 思南县| 南康市| 会同县| 怀化市| 青河县| 屯留县| 泰顺县| 天长市| 望奎县| 进贤县| 光泽县| 奉贤区| 徐汇区| 镇赉县| 阜平县| 萨嘎县| 汨罗市| 托里县| 邵阳县| 隆德县| 乐平市| 江北区| 长岭县| 兴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