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江 通訊員 姚夢月)走進云臺山景區的漁灣果園宕口生態修復區,曾經廢棄的宕口,如今變成了一片生機盎然的綠色天地。放眼望去,新鋪設的草坪宛如綠色地毯般鋪展開,遠處的山體上,原先裸露的灰白色巖石已被厚實的噴播土層完全覆蓋。
近年來,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云臺山景區分局創新探索“礦地林旅”深度融合模式,針對19個總面積2400畝的廢棄礦山開展系統性生態修復,昔日山體裸露的“生態傷痕”,如今蛻變為“樹影溪鳴”的生態畫卷。鋪就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康莊大道,構建了從陸域到海域、山頂到海洋的生態治理大格局,給出了港城生態保護修復解決方案,成為踐行“兩山”理念的生動樣本。
據了解,在各宕口修復方案編制過程中,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秉持融合理念,針對每個廢棄礦山的地質條件、生態現狀、區位特點,創新“一礦一策”設計思路,預留林地恢復與文旅項目接口。編制的《云臺山風景名勝區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總體方案》,明確工作路徑圖、任務書、時間表,為修復工作提供科學指引。最終經過3年的系統實施,云臺山19個廢棄宕口全面煥發生機,累計完成宕底平整146.74萬平方米、場地回填25.4萬立方米、草籽播撒75.08萬平方米、掛網噴播60.1萬平方米、擋土墻砌筑1.05萬米、喬灌木種植5萬余株等。
這19個宕口中,漁灣果園宕口成功打造省級“礦地融合”示范標桿,融合地災防治、生態修復、人居改善與景區提升,創新生態+文旅、農耕+研學、人居+安全模式,顯著提升附近漁灣AAAA景區品質。“通過地形重塑、景觀再造等工程,受損的生態環境得到了系統的修復,同時我們將根據不同地段的實際情況,采用叢植、列植等綠化模式,進一步加強綠化植被養護,將廢棄地打造成為兼具生態與景觀功能的城市后花園。”該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頭道澗、二道澗、北山宕口生態修復與產業賦能,充分銜接景區林下經濟與茶產業規劃,通過平整宕底土地、改良土壤等措施,建設了500畝規模化“文旅融合”云霧茶種植基地,預計年產值300萬元,實現生態、社會、經濟效益統一。其他宕口通過對接國土空間政策,在修復設計中融入增減掛鉤、土地整理,推動工礦廢棄地向耕地林地轉化,預計創造約1800萬元指標價值。完成徐圩港區疏港航道整治工程森林異地恢復指標交易,收益1450萬元,創新建立修復資金動態平衡機制。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