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徐譽寧 閆玉梅
穿過繁華的鬧市街,走進機關社區大院,沿著一條干凈整潔的小路右拐,便來到了劉成桃老人的家中。靜謐的陽光透過窗戶灑入客廳,劉成桃老人與兒媳婦王惠春并肩而坐,正幫忙統計機關社區“夕陽紅”歌唱團最新成員信息。婆媳倆一個查詢資料,一個登記抄寫,配合得十分默契。劉成桃老人出生于解放前,從小到大,受父母淳樸善良、樂于助人品德的影響,幾十年來一直堅持志愿服務、幫助鄰里。如今,在她的影響下,兒媳婦也加入到社區志愿者服務的隊伍中來,多年來堅持志愿服務做好事,受到鄰里稱贊。
淳樸善良的父母 讓子女以做好事為榮
“婆婆閑不住,做了一輩子好事,對我們一家人都影響很大。”這是劉成桃的兒媳婦王惠春經常掛在嘴邊的話。
劉成桃是贛榆塔山人,今年已有90歲高齡。她的父母都是樸實的農民,以種地為生。解放前,家中非常貧寒,那時候,一家六口人經常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尤其是每年三四月份的時候,舊糧已經吃完,新糧還沒收獲,父母為了讓一家人填飽肚子,甚至常常把榆樹皮剝下來煮著吃。而就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下,父母還不忘幫助鄰里、關心他人,這對幼小的劉成桃影響很大。
劉成桃記得,在她十幾歲時,鄰居家農田里的活缺人手,父親二話沒說,便和幾位鄰居一起帶上工具就去幫忙了。但是由于饑餓和勞累,在干活中,父親餓得暈了過去。這時,一位好心的過路人從包里拿出一塊花生餅喂父親吃下。醒過來的父親,發現花生餅還有一小塊,沒舍得全部吃掉,而是分成了幾小塊,遞給了一起干活的鄰居們,讓大家都能吃一些補充體力。母親雖然只是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婦,但也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小時候,每年寒冬,許多鄰居都沒有棉鞋穿,母親得知后,立即用草和蘆葦花親手編織棉鞋,做好后送給鄰居們穿上御寒。
“當時還小,但是覺得父母很偉大。”劉成桃老人說,從那時候起,她就對父母十分敬佩,決定自己也要做一個和父母一樣的好人。
堅持志愿服務 數十年如一日幫助鄰里
受到父母的影響,這么多年,劉成桃走到哪里就將好事做到哪里。1985年,由于丈夫工作調動,退休后的劉成桃老人跟隨丈夫來到機關社區生活,為了更方便自己做好事,劉成桃老人主動加入機關社區家屬委員會,并隨后加入了社區志愿服務的隊伍中來。社區內大事小事,都有她的身影。三十多年,機關社區居民委員會負責人換了一撥又一撥,但是劉成桃老人始終都在志愿服務的隊伍中。
為了讓社區退休老人找到發揮余熱的舞臺,2013年7月,劉成桃老人組織成立了“機關社區聊天室”,每周一和每周五組織聊天室成員聚在一起讀書看報,并分享學習心得,還以聊天的形式幫成員排憂解難,愉悅身心。如今“機關社區聊天室”成員已經有近30名,每個人的平均年齡為85歲,這個聊天室也逐漸發展成為助人的平臺。
前不久,在一次聊天室活動中,劉成桃老人聽說鄰居孫老太不小心摔斷了胳膊,每天只能用毛巾托著胳膊行走,非常不便。回家后的劉成桃,顧不得休息,趕緊從家中找出舊衣物和背帶,并發揮奇思妙想,給孫老太做了一個吊帶板,并立刻給孫老太送了過去,在她的幫助下,孫老太的胳膊如今恢復得很好。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這么多年,劉成桃老人不僅出力幫助別人,在金錢面前,她也沒有退縮。去年,機關社區“夕陽紅合唱團”應邀去參加比賽,但是二十多名隊員苦于沒有統一的比賽服裝,而合唱團的負責人又因生病不能主持團內事務。就在大家發愁時,劉成桃老人主動拿出近2000元,給團內每位成員購買了統一的服裝,并帶領大家順利完成了比賽。
善行代代傳 兒媳接過志愿服務接力棒
“誰都有困難的時候,互相幫助,才能共同進步。”而每當大家夸贊劉成桃老人的時候,她總是謙虛地說。在劉成桃老人的影響下,三年前,她的兒媳婦王惠春也加入了社區志愿服務的大家庭。
“他們婆媳倆真不錯,做什么好吃的都想著我。”機關社區居民胡寶玉說,因為糖尿病導致眼睛視力不太好,看東西模糊。而平時子女工作比較忙,一個人住的她生活有很多不便。了解到她的情況后,王惠春主動幫忙照顧她。得知她非常喜歡吃八寶粥后,王惠春更是經常熬上一份八寶粥,給她送過去。每周也會經常去她家,幫她做些家務活。
除了關心鄰里,陌生人只要有需要,也絕不推辭。這幾天,機關社區內正在修建綜合服務中心,來了一批干活的工人。一天,王惠春在買菜回家的路上,發現這些工人每天做飯就在附近的一個小房間內,這個小房間又熱又狹小,條件非常簡陋。看到這里,王惠春回家后,和丈夫主動吵了幾個菜,趁熱給工人送了過去。為了給工人防暑降溫,她還自掏腰包,買了幾個西瓜一起送了過去。為了長期幫助工人,她還號召社區志愿服務隊的隊員們輪流給工人提供幫助,每天輪流送水送飯給他們,讓工人們感動不已。
“以前沒做志愿者的時候,體會不到幫助別人的快樂,現在卻不一樣了。”王惠春堅定地說,她要和婆婆一樣,只要有力氣,就會一直堅持志愿服務,在幫助別人的同時,自己也得到了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