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瑩 楊子 賀成東)每小時可以生產2.3萬瓶食用油,日產食用油2600噸,這是智能工廠為外資企業創造的驚人生產效率。
昨日,筆者走進益海(連云港)糧油工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連云港益海嘉里)市開發區廠區,了解港城市民熟悉的金龍魚食用油是如何從大豆“智造”為一瓶清亮的食用油。益海(連云港)糧油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濱介紹,通過推進企業智能制造,公司實現從原料到成品加工的每個環節都精準把控,優化工藝細節,降低加工損耗,提升資源利用率。
糧油加工背后的“奧秘”
糧油加工行業被認為是傳統行業,然而連云港益海嘉里加速了企業智能化改造力度,讓傳統糧油走出了“新路”。
沿著陡峭的臺階爬上連云港益海嘉里榨油二廠三樓臺階,透過僅有一個方形板凳大小的窗口,可以清晰地看到通過傳輸帶送入榨油區域的一顆顆飽滿的大豆。“高峰期,工廠每天消耗的大豆大概有6000噸,可以產出1200噸毛油。”連云港益海嘉里榨油二廠經理彭彩明介紹,因為具有智能化的生產流程和科學的生產工藝,企業榨油出油效率可以達到20%左右,遠高于傳統榨油廠14%的效率。
這意味著100噸的大豆可以產生20噸左右的毛油(大豆油原料油)。一顆大豆是如何變為毛油的呢?
一顆顆飽滿的大豆沿著皮帶進入篩選機,秸稈、砂子、鐵砂等雜物被挑選出來。符合克重要求的大豆繼續向前“奔跑”進入加熱環節,70℃的蒸汽給“硬氣”的大豆洗了一個熱水澡,大豆逐步柔軟下來,為后續工序做準備。“經過軟化、軋胚、膨化,大豆的出油率將得到顯著提升。”彭彩明介紹,這也是企業智能化榨油的優勢。
飽滿的大豆“洗完澡”后就進入去皮、破碎、軋胚等環節,豆瓣變為僅有0.25毫米至0.35毫米。“此刻,我們通過膨化工藝對‘紙薄狀’胚片進行高溫、高壓處理,使物料變成蓬松狀。這些膨化料進入浸出車間借助正己烷進入下一個環節。”彭彩明解釋,剩下的豆粕經破碎、粉碎進入下一個工序。而被正己烷帶出的大豆油通過蒸汽加熱分離出正己烷,得到毛油。
科技讓大豆油清亮可口
如果說第一步壓榨是為了解決出油率的問題,那么隨著毛油進入精煉環節,科技開始發威了。
為了讓大豆油口感更好,榨油車間產出的毛油需要進入精煉車間進行提煉。“消費者看到的大豆油之所以比傳統磨坊壓榨廠油品更加清亮是因為我們通過精煉工藝進行脫膠、脫酸、脫色、脫臭等工序,提高油脂口感與營養價值。”連云港益海嘉里精煉廠區經理鄭強介紹。
進入連云港益海嘉里精煉廠區,密密麻麻的設備、管道讓人如同走進鋼鐵森林。脫色塔、脫臭塔、離心機、輸送管道等關鍵設備讓大豆油精煉如同做化學實驗一樣復雜。
“毛油進入工廠,通過泵輸送毛油至車間的過濾器、離心機等設備,將毛油中固有的雜質分離出來。隨后,這些毛油還要通過物理精煉進行脫色、脫臭反應。這可以提高大豆油儲存周期,最終產出市場所看到的瓶裝一級油,”鄭強解釋,智能工廠生產的大豆油之所以比傳統榨油廠生產的大豆油保存時間長,正因為這一步提煉工序。
連云港益海嘉里生產的大豆油從毛油轉變為清亮的一級食用油。為了提升食用油的品質和營養,企業還開發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食用油綠色精準適度加工工藝。楊濱介紹,該款食用油不僅能保留80%以上的維生素E、植物甾醇等天然微量營養成分,而且反式脂肪酸含量降低90%以上,達到“零反式脂肪酸”標準。同時,該款食用油還減少69%蒸汽消耗、78%廢水排放及30%碳排放,實現節能減排。
經過兩次精煉后得到的大豆油會進入企業的小包裝車間。為了保障產品可靠性,連云港益海嘉里瓶裝食用油的瓶子全部自己制造。
顆粒狀的PET料經過注塑環節變為六厘米直徑的圓柱體小瓶子。以1.8升油瓶制造工序為例,每個小瓶子按照每組124個排列到瓶坯座上。經過高溫加熱、模具定型,一組6個頭小腹大的1.8升的油瓶就完成了。整個過程僅僅幾秒鐘。
這些瓶子進入輔助把手安裝區,機械手將紅色的把手“按到”瓶子右側。生產線將這些瓶子自動送入罐裝區。連云港益海嘉里小包裝車間負責人徐春波介紹,借助自動吹瓶機,企業1.8升規格的油瓶從2008年每小時每臺350瓶提升到每小時每臺5500瓶。
1小時2.3萬瓶“智造”提速增效
走進連云港益海嘉里1.8升食用油生產線,筆者看到清亮的大豆油從管道自動灌裝到油瓶中,僅需要幾秒鐘。
灌裝機怎么這么精準呢?徐春波介紹,技術人員通過調節灌裝數據,確保每個灌裝瓶子最佳角度。
灌裝完畢的油瓶經過瓶蓋安裝區,自動蓋上了蓋子,進入自動視覺檢測區。該區域可以通過相機拍照形式,對瓶蓋、標簽、液位、噴碼全方位檢測,大幅度提升檢測的有效性及準確率。“早前我們是通過燈檢檢測,每個班組大概需要5個人,現在已無人化。”徐春波介紹。
檢驗完成的油瓶就進入裝箱車間。走進車間內,將近50℃的高溫讓筆者滿頭大汗。借助自動上箱機械手,從生產線傳輸過來的包裝紙箱實現自動抓取上箱。更為重要的是該機械手還對紙箱板面具有自動識別功能,減少了勞務用工,同時提升紙箱應用的準確性。
自此一瓶“智能”制造的大豆油就順利出廠了。
采訪手記:
與中國同行就是與機遇同步
川廣者魚大,山高者木秀。中國市場前景廣、政策預期穩、安全形勢好,新技術、新需求層出不窮,這為外資企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場景。
作為港城改革開放的見證者、貢獻者、獲益者,連云港益海糧油早已同港城經濟發展深度交融、同頻共振。在全面推進連云港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這些外資企業在龐大市場支持下持續進行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鍛煉內生動能。
如今,連云港益海糧油工業有限公司正與海關合作,研制開發糧食自動取樣系統,替代傳統的人工取樣,減少大豆卸船停工時間,提高了裝卸作業安全和效率。與此同時,該企業還計劃與東方港務公司合作,用集裝箱散粕的方式代替之前的噸袋裝船方式,提高豆粕出口效率,減少了人力成本,同時提高了裝船速度。此外,該企業還將持續向產業智能化生態化探索。他們計劃采用智能機器人替代人工實現自動運輸紙箱瓶坯等輔料,并探索機器狗、無人機在工廠巡檢、預防性維修方面的應用等一系列變革。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陶莎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