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連云港日報全媒體記者 徐譽寧)每到3月,消費者權益保護尤受關注。近年來,隨著金融市場迅速發展,新產品不斷亮相,為消費者帶來了許多便利。然而,由于服務不規范以及消費者保護意識不強、識別風險能力不高等原因,金融也成為消費糾紛高發領域。警方提醒廣大消費者應當心金融陷阱,提升風險識別能力,如上當受騙應立即報警,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都怪我自己太不小心,1000多元錢就這么沒了,以后網購支付也要小心了。”近日,市民張女士在網上選中了幾件衣服后,準備下單付款時,店家突然告訴她,由于網店最近剛剛重新改版,換了收款賬戶,以前的賬戶暫時無法收到錢,希望她能直接通過掃他們發來的二維碼付款,還答應給一些優惠,張女士沒多想,隨即掃碼付了1000多元。過了兩天后,張女士發現遲遲未收到店家發貨的消息,以為是忘了,就通過網站留言聯系賣家,但過了很久都沒人回復。于是張女士便店鋪頁面找到店家的聯系電話,打過去發現無人接聽,之后再次撥打發現竟已被對方拉黑,她這才明白自己是落入了騙子的圈套。
據了解,隨著掃碼支付的普及,近年來,經常會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部分消費者不熟悉收款碼和付款碼的具體功能實施詐騙。在網購過程中,一些平臺原本會有“收到貨物再確認付款”的交易擔保機制來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然而,不法分子會在消費者支付環節,誘騙其使用購物平臺監控外的掃碼方式進行付款,一旦消費者掃描不法分子發來的收款碼進行支付,錢款將直接進入不法商戶賬戶中,原本的保護機制就會失效。
其次,消費者還應引起重視的是,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目前條碼支付發展不規范,支付條碼容易攜帶木馬和病毒的特點,竊取用戶敏感信息甚至盜取用戶資金。比如“付款掃碼”是指付款人通過手機等移動終端識讀收款人展示的條碼完成支付的行為,是用戶主動掃碼付款,俗稱“主掃”;“收款掃碼”是指收款人通過識讀付款人移動終端展示的條碼完成收款的行為,是用戶被動掃碼支付,俗稱“被掃”。據了解,條碼支付風險乃至用戶資金損失多發生于消費者主動掃碼,特別是“主掃”靜態條碼。相比動態條碼,靜態條碼更易被篡改或變造,易攜帶木馬或病毒,真偽難辨,支付風險較高。
此外,近年來,電信詐騙的手段也不斷翻新,嚴重危害個人財產安全和合法權益。這其中,很多時候只是消費者“一時大意”,往往過不了多久就能意識到上當受騙。為將資金阻截在被詐騙分子轉移之前,中國人民銀行發布文件,從2016年12月起,除向本人同行賬戶轉賬外,個人通過自助柜員機轉賬的,發卡行在受理24小時后辦理資金轉賬。在發卡行受理24小時內,個人可以向發卡行申請撤銷轉賬。
新海派出所教導員李浩提醒廣大消費者,遇到金融陷阱后,應第一時間選擇報警,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其次,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移動支付過程中,應提高安全防范意識,不隨便掃商家的二維碼,自己的二維碼也不能隨便泄露。如果非要使用條碼支付時,盡量不要拿手機掃別人的靜態條碼,而是要讓對方掃自己的手機,如果必須掃別人的二維碼支付的話,要盡量選擇正規的商戶進行掃描支付,避免在路邊臨時攤位或者流動攤位進行掃碼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