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莊婷婷
如今,“互聯網+”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托、以專業化服務平臺為支撐的“互聯網+”居家養老,成為日漸興起的養老新模式。這種模式利用“線上線下”互聯網經濟模式,大力推動養老服務的智能化,提高老年人利用養老服務的便利性。目前,我市的“互聯網+”居家養老正處在起步和試點階段。
新型養老模式受到市民歡迎
早晨,崔如霞匆匆來到海州區玉帶新村小區,為老人汪蘭英和老伴修腳。崔如霞是一名居家養老服務人員,汪蘭英老人在前一天通過電話預約了這次上門服務。這樣的修腳服務每次收費60元,老人只需要支付一半,另一半由政府補貼。“因為我們歲數大了,各方面都行動不方便,現在有這個上門服務,我們很高興。”汪蘭英告訴筆者。
汪蘭英是市區一家智慧養老服務中心的會員。走進這家服務中心,映入眼簾的是一塊電子大屏,屏幕上密密麻麻地分布著很多小紅點。工作人員告訴筆者,每個小紅點都代表一個老人會員,點擊后能看到相關信息。中心在這些老人的家中安裝了“一鍵通”、“居家寶”等終端設備,老人通過95002服務電話可以申請家政、維修、理發、外賣、保健等上門服務。“根據老人的不同需求,我們派不同的供應商以及服務人員,上門為老人提供全面的服務。”海陽智慧養老服務中心項目經理董玲說。
筆者了解到,近年來,我市加快推進“互聯網+”居家養老服務發展,先后投入300多萬元,在每個縣區建設1家“虛擬養老院”;投入200多萬元建成市級智慧養老服務平臺,用于整合、配置全市居家養老服務資源,推動線上線下服務同步發展。同時,各區也開始了智慧養老服務平臺的試點建設。目前,海州區有兩個智慧養老服務平臺,與新南、新東、幸福路等街道簽約提供居家養老服務。
海州區民政局局長陳賢斌告訴筆者,他們會對簽約覆蓋的街道轄區內老年人進行養老服務評估,2016年經評估符合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的老人達到876人,給予每人每月100元的政府購買養老服務補貼。
“互聯網+”居家養老讓老人融入社區和社會
“互聯網+”居家養老模式,讓老人由以前在小區或社區接受服務,轉變成在家里接受。這種居家養老模式在通過線上優勢給老人提供便利的同時,也注重讓老人走出去參加社區活動,融入社區,融入社會。
筆者在玉帶社區樂齡生活館看到,這里設施齊全,老人在這里可以享受到通過網絡、電話預約的日間照料、康復護理等服務。“我們的樂齡生活館有乒乓球室、日間照料室、文藝室,供老年人在這邊打打乒乓球,唱唱京劇,唱唱歌,打打牌,豐富一些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海州區新南街道玉帶社區居委會副主任劉勰說。
目前,我市養老服務體系日趨完善,養老服務能力顯著增強,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融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初步建成。城區新建住宅小區按照每百戶20至30平方米配套居家養老服務用房,已建成住宅區按照每百戶15至20平方米調劑解決居家養老服務用房,“嵌入式”社區公共養老服務設施已經構建起來,為“互聯網+”居家養老模式的建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接下來,我市將擴大智慧養老服務平臺與街道的簽約范圍,加大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的力度。
“互聯網+,就是通過通訊、互聯網、大數據平臺,為老年人提供線上和線下的服務。下一步“十三五”期間,我們重點要打造醫養融合型的居家養老機構服務。”市民政局社會福利與慈善事業促進處處長喬乃學告訴筆者。
用科學性評價指標體系推動智慧養老發展
我市的“互聯網+”居家養老正在起步,仍有一些不足。比如,整體建設缺少頂層設計和長遠規劃,職能部門和老人們的觀念都不夠與時俱進,服務人員數量不多,服務方法跟不上形勢。發展“互聯網+”居家養老,需要吸引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包括人力和資本;需要加強人才培訓,包括高端設計人才、管理人才和一線服務人員。
市老齡協會副會長楊永明表示,“互聯網+”養老還要再納入“十三五”規劃這個大盤子里,進行宏觀的頂層設計、科學考量,做到創新的、生態的、共享的這樣一個思路,來發展“互聯網+”智慧養老服務。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傳統的養老方式越來越難以滿足社會發展和民眾的需求。“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為養老產業注入了新的活力,智慧養老開始興起,近年來在國內開展了一系列的試點建設。不過,智慧養老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新技術+養老”,現在有些智慧養老模式存在思路不清、經驗無法復制等問題,建議養老行業要明確智慧養老的核心價值取向,用科學性評價指標體系來推動智慧養老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