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作為加快建設沿海新型臨港產業基地的突破之年,港城上半年城鄉建設推進交上了較好的答卷。上半年,全市城鄉建設快速推進,惠民力度不斷加強。全年計劃實施道路橋梁、公用事業等10大類城建項目822個,年內計劃完成投資879億元。截至6月底,全市累計已完成投資442.1億元,占年度計劃的50.3%,而“創文”工作的全面開展又為城鄉建設增添了新的活力。連鹽鐵路、連鎮鐵路修筑及204國道改造等重點項目建設的快速推進,將為港城提速發展提供交通基礎支持,而像市第一人民醫院新院區投用及更多城建項目的竣工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生,也讓這座 “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魅力大增。
重點項目上演“速度與激情”
重大道路交通基礎項目建設無疑最受矚目,很多市民最關注這些基礎設施的進展情況。上半年,連鹽鐵路路基填筑基本完成,跨灌河特大橋、跨龍王河特大橋均已合龍。連鎮鐵路路基工程穩步推進,跨沈海高速、跨新沂河特殊孔跨群已合龍,已完成工程量的68%。連青鐵路提供紅線用地完成92%,其基礎工程已完成設計總量的31%。204國道新浦至灌南段全線路基工程和橋梁下部結構基本完成,上部結構完成95%,附屬工程同步推進,其余路段均在穩步推進建設中。市民每天從媒體了解到上述項目進展情況,絕不吝嗇點贊之舉,他們打心眼里感嘆港城項目建設的“速度與激情”。
另一個不得不提及的重點項目是,廣受關注的徐新公路通車后,不僅為加快了主城區與徐圩新區的人流、物流速度,還讓“山外人”更快融入了主城區。不斷完善城市快速交通也讓市民看到了新的希望,在建臨洪大道、宿徐路,以及即將實施港城大道快速化改造等項目讓人眼前一亮;城區路網優化則將改善交通微循環,建設西路等一批“斷頭路”局部的打通,已帶來了不小的便利。城建部門著力推進大慶西路跨西鹽河橋、隴海西路等路網打通工程,實施東鹽河路、綠園路等黑色化改造工程等,正在為人們帶來了更多便利。
城鄉建設唱響“綠色主旋律”
主城區公共事業推進有力,讓人們感受到了空前的便利與舒適。城區“大水缸”薔薇湖輸水泵站如期通過驗收,海州水廠深度處理工程進入尾聲,市民飲用水更有保障,更健康;上半年,主城區新改建供水、燃氣、污水管道41公里,新增燃氣用戶6000戶,城市配套功能不斷完善,讓更多的城郊市民過上了真正的城里人生活。市及各區城建部門還完成年度計劃改造的14個老舊小區和背街小巷摸底核查,并快速實施項目前期工作。在完成房屋征收281.6萬㎡的同時,城區棚戶區改造全市新開工17176套,基本建成16277套。另外,孔望山小學、解放路教育集團高新區校區等學校建設快速推進;兒童醫院門診病房樓改造、中醫院擴建等一批重要公共建筑加快實施,城市配套功能不斷完善。
城市建設更加注重綠色發展,城鄉環境不斷優化,上半年市區新增綠地182公頃。其中新絲路零起點公園、秦東門公園、徐新公路綠化等項目如期完成。實施老城區“建景增綠”,推進“點”狀綠地增量擴容,實施街頭綠地項目10個,讓人們領略到出門見綠的舒心。城建等部門還實施蒼梧出入口、科創城等節點提升,打造主要道路交叉口草花節點,栽植四季花草2萬㎡,補植、修復巨龍路、蒼梧路、海寧大道等15條道路行道樹。在生態建設方面,完成市區11條水體整治方案,玉帶河、東鹽河、西鹽河等5條黑臭水體整治積極推進。同時,還加快農村路橋建設和交通重要事項落實。全市農村公路上半年完成投資2.3億元,建成236公里、改造橋梁35座,一舉改變了部分偏遠鄉村行路難的問題。
潛心“創文”為城建再添動力
不得不提及的是,我市還強化“美麗鄉村”建設,贛榆班莊鎮前集村、灌縣伊山鎮川星村周莊等5個村莊入圍省級特色田園鄉村試點;連云高公島街道高公島村、贛榆厲莊鎮謝湖村等10個村莊成功創建2017年度省級“美麗鄉村”。全市各鄉鎮還新建區域供水管網138公里,開工建設建制鎮污水處理廠5座,推進縣區開展村莊生活污水治理,這在以前的農村是難以想像的;我市還實施農村草危房改造1180戶,竣工845戶,這為城鄉協調發展做出了上好的答卷,對打造宜業宜居型海濱城市也是強力推動。
在城市管理方面,我市不僅加快了精細化、數字化城市管理步伐,還在垃圾干化處理項目等工程中取得了新的進展,可謂建設與管理并重。而全市潛心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又為城市建設再添新的動力,這也是目前城建條線面臨的新挑戰。雖然當前相關城鄉建設與管理已取得實質性進展,但下半年相關工作仍有很多壓力,其中既有資金短缺壓力,又有其他因素的制約。不過,有良好的規劃與科學決策的引領,城市建設步伐將變得更加堅實。裝備式建筑產業是創新之舉,在該產業取得實質進展之余,更應注重后期推進,這對港城城市建設也必將產生良好的效應,是一個真正多贏的創舉。而像204國道項目后期工作,連徐高鐵項目的推進,以及其他重點項目的推進,均面臨懸而未決的問題,項目推進還需要加把勁。但只要解決了主要矛盾,上述優勢項目推進中的難題就會迎刃而解,并將帶動城鄉建設向更高更遠的目標邁進,為實現“兩聚一高”新目標,打造強“富美高”新港城作出新貢獻。(李耀華 楊迅 馬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