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位于新沂河畔的灌云縣侍莊街道沈莊村曾經是個當地有名的“后進村”,村民之間矛盾多,村集體經濟“家底子薄”,一方面,村集體經濟無力滿足村民提高公共服務和增加收入的愿望,人心渙散青壯年外流幾成“空心村”;另一方面,村里的部分牛場、河邊地和路邊地等集體資產資源,被群眾長期侵占或不當使用,致使集體資源游離于集體管理之外。但是今年以來,隨著村集體“三資”清理集中行動的逐步深入,沈莊村發生了顯著變化,村集體發展的動力與能力增強了,村委會的凝聚力和號召力也增強了,村強民富的美好愿景又清晰地展現在沈莊每個村民的臉上和心里。
“理舊賬”理出了“增收潛力”。為了走出村集體發展困境,沈莊村充分利用“三資”清理集中行動契機,將“三資”清理行動與富民興村的中心工作有效結合,以盤活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為目的,將任務層層分解,逐組摸排、細化臺賬,眼睛“往下看”、身體“往下沉”,實地丈量了每一塊土地,對陳年舊賬和矛盾糾紛細致剖析、分類施策,下足“繡花”功夫,以點帶面,穩步推進,切實把“三資清理”工作抓實、抓細、抓到位。“我們目前已經排查了村集體經濟合同13份,清理不規范合同3份,收繳資金17萬元,收回閑置資源79.5畝,多年的村集體資產糊涂賬現在終于實現了‘底清賬明’,為集體增收奠定了堅實基礎。”沈莊村村委會主任胡威喜滋滋地說。
“盤資源”提升了“增收動力”。理清舊賬的目的是為了盤活集體資源。沈莊村在充分了解掌握本村資金、資產、資源現狀的基礎上,進一步理順產權關系,對三資清理出來的新增資產資源進行了重新發包,把資產資源變成資本,既有效增加了村集體收入,又能解決群眾家門口就業。他們把“三資清理”清理回收的近20畝村集體土地,與撂荒的閑置土地整合起來,重新發包經營,僅此一項每年就可為村集體增收16萬元。村里原來有一所牛場叫馬圩牛場,總面積900多平方米,被村里租給某村民養牛,據說租期是60年,該村民甚至在牛場建起了三層樓房,可在核查中,并未查找到相關合同,對此村委會正在通過司法程序予以解決,將來有望作為集體資源進行開發利用。
“拓視野”增強了“增收能力”。“三資”清理取得的階段性成果,不僅增加了沈莊村的集體發展動力,也激發起村民對村委會工作的高度信任和支持,社會風氣為之一變,致富熱情空前高漲。沈莊村村委會趁熱打鐵,開始拓寬視野謀劃利用土地連片開發帶動村民和集體共同增收。他們通過專題調研后,篩選出適合規模流轉的連片地塊,一次性流轉近500畝,全部用于種植小麥和水稻,實現傳統零散戶種植向規模化經營轉變。與此同時,嘗試走村辦企業道路,村里注冊了連云港峻義然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將村里的水泥工、鋼筋工、家政等能人巧匠及閑散勞動力有效整合,依托村辦企業對外承接農田水利、建筑裝潢、環境治理等工程,公司業務應接不暇,發展勢頭十分喜人。沈莊村這輛“慢車”開始駛上強村富民的快車道。(通訊員 方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