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十四年前的一個晚上,遠在老家的姐姐打電話來,說母親的三輪車壞啦,也不值得修的,是不是要換個新的?
我問母親自己什么意思。姐姐說母親雖然沒有明確地提出要換,但意思很明確。已在她面前嘀咕過好幾遍,什么三輪車壞啦、不好騎、騎這么多年也夠本啦之類的話。
意思很明確,要買。
其實,我們并不是為一輛幾百元錢的三輪車舍不得,況且我們姊妹幾個的經濟條件都還不錯,也有足夠的能力負擔這些,只是她老人家已68歲,萬一騎摔著怎么辦?
母親的第一輛三輪車是在她60歲生日的時候買的。
在其過生日前,也是姐姐打電話給我提起買車一事。當時我是不怎么同意的,盡管母親的身體很好,但我還是擔心她騎三輪車不注意,摔壞了身體。但姐姐說母親執意要買,并且說村上幾個與她歲數差不多的同齡人家中都有,就她一人沒有,心里不舒服。
這話恐怕也只有我們做子女的能理解,無論在什么艱苦的環境中,母親始終保持著積極向上的精神,輕易不落后別人。她這種精神對我們幾個做子女的有著很大的影響。也正是憑著這種精神,我們姊妹五個中有三個通過自己的努力,先后考上了中專、大學,有了一份比較不錯的工作,這在八十年代的農村還是比較罕見的。
最難能可貴的是在我5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是她一個人帶著我們姊妹幾個逐漸長大,并始終堅持讓每個人把學業學完,難道這不是一個奇跡嗎?因此,對于母親,我們是始終懷有感激之情,這種感激之情恐怕是一輩子也無法得以償還的。
不要說是一輛三輪車,就是其他再貴重的東西,只要她老人家要,我們也會努力給她買的。但她卻從來不需要什么貴重的東西。
不過,最后姊妹幾個還是商量一致,滿足了她的愿望,買了一輛三輪車。令人稱奇的是,她老人家居然未用一個星期時間就把三輪車給學會了。而我和姐姐騎了多少次,都沒有學會,倒是她的幾個孫子、孫女、外甥女每次回老家騎著三輪車在院子里跑來跑去,其樂融融的。
三輪車對她的作用恐怕也是我們事先所沒有想到的。
平時,去地里干活,她騎著三輪車來回運送東西;上街趕集也騎著,三輪車成了母親最主要的交通工具,發展到后來去縣城也騎著。
我們老家在農村,離縣城有30多里的路,每個季節,家里地里新鮮的蔬菜剛出來,她便不斷地往縣城的哥哥、姐姐那里送,弄得哥哥、姐姐家的鄰居都很羨慕他們,羨慕他們有這樣一位好母親。
就這樣,那輛三輪車伴隨著母親從家里到田地、街上、縣城不停地運轉著,三輪車本身也成了母親那積極向上、不畏艱苦精神最好的體現。
每當我遇到困難、挫折的時候,總會不由得想起母親,以及與她朝夕相處的那輛三輪車,然后心中便會涌起一種無形的力量,支撐著我向著理想的彼岸不停地邁進。(孫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