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_久久激情视频久久_日韩欧美一二区_久久国产日本精品

logo

打響“文保攻堅戰(zhàn)” 賡續(xù)“歷史新脈絡”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衡量城市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標尺,是集中體現(xiàn)歷史底蘊、承載文化內(nèi)涵、展示城市精神的最好城市名片。2020年,我市正式獲批為江蘇省歷史文化名城,進一步提升我市綜合競爭力,也是提升城市形象內(nèi)在要求和提高城市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推力,更是彰顯我市寶貴歷史文化資源的有力證明。

自東夷古文化孕育于朐山大地,到秦始皇設立秦東門,再到《嘉慶海州志》上記載的“古海州城”———港城擁有悠遠的歷史脈絡,也留下了眾多的文化遺存;如孔望山摩崖石刻和“海州雙龍漢墓”等,已成為人所共知的港城“歷史文化符號”。

而伴隨著江蘇省歷史文化名城的順利獲批,我市的城市價值定位不斷凸顯,城市文化形象塑造也變得越發(fā)重要。這些珍貴的古代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無論是可移動,還是不可移動,都正成為助力這項工作的有力證明,更是彰顯港城文化軟實力的“根本”所在。

九州摩崖第一尊

雕鑿年代比敦煌石窟早約200年

連云港市目前共有9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2處省保、90處市保和81處縣區(qū)文物保護單位。”站在“市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分布沙盤”前,市重點文物保護研究所所長張勇欣然介紹道,“這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們一線文博工作者們不斷努力的成果。”而在沙盤上密密麻麻排列的文保單位中,“孔望山摩崖造像”和“將軍崖巖畫”排在了最前列,足見其文史價值之高。

據(jù)市文保所官方資料顯示,孔望山摩崖造像,成于東漢,距今將近2000年,位于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孔望山景區(qū)。造像東西長17米,高8米,依山崖的自然形式雕鑿而成。現(xiàn)有造像110個,有佛教、道教、菩薩、力士和供養(yǎng)人等人物造型,其雕鑿年代比敦煌石窟早約200年。1988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時間回溯到1981年1月31日,當時的《連云港報》發(fā)表了一篇通訊報道《“國寶”的發(fā)現(xiàn)者———史樹青先生在連云港市考古隨記》。文中如此記述:1980年6月6日,“養(yǎng)在深閨”的孔望山迎來一群參觀者,其中就有著名史學家、文物鑒定家史樹青。市博物館原館長周錦屏作為當年的親歷者之一,為筆者回憶了當時情景:當時無錫召開全國文物鑒定座談會,結(jié)束后,我市文物工作者李洪甫就邀請他回京之際,順道來連考察一下我們本地的文物情況。不成想,他的到來,為孔望山摩崖石刻“走向全國乃至世界”做了巨大推動。

當時,這組石刻在海州百姓中,更多被解讀為一般民俗傳說,但這位頭發(fā)花白的長者,卻有著不同尋常的解讀空間。他神情特別專注,看得尤其仔細;時而貼近崖壁,用手比畫著辨認;時而后退幾步,瞇起眼睛揣摩。“太好了!這些石刻的內(nèi)容與佛教有關(guān),刻于東漢時代,是我國最早的佛教石刻!”他欣喜異常。

報道一經(jīng)刊發(fā),便轟動全國。當年4月1日,“孔望山摩崖造像”以及“將軍崖巖畫”遺跡調(diào)查資料在國家文物局展出,轟動首都學術(shù)界。當晚,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聞播發(fā)了這一重大發(fā)現(xiàn)。緊接著,《人民日報》星期畫刊用整版篇幅刊登專題圖文,引起美國、日本等國學術(shù)界的高度重視。周錦屏親身參與了那次展出,他回憶道:來自考古學、宗教學、民俗學等領(lǐng)域的專家慕名來到國家文物局參觀,嘖嘖稱奇。中國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巨贊法師在展覽圖版前佇立良久,激動地對在場的連云港市文博工作者說:“我有幸能看到我國最早的佛教造像,要感謝來自孔望山的客人!你們功德無量啊,我一定要到黃海邊上去朝拜!”

2018年夏天,就“海絲”申遺問題,全國政協(xié)委員、南京大學教授、著名文化遺產(chǎn)保護專家賀云翱,專程前往孔望山,實地考察了摩崖石刻。頂著烈日,賀云翱不顧年事已高,親自攀山而上,細致研究。他斷言:以“孔望山摩崖造像”為主體的孔望山遺產(chǎn)群對連云港申遺具有重大意義,地方政府應該加強對整體保護利用規(guī)劃的研究制定。

為了加強對孔望山摩崖造像的保護,近日,市文保所邀請南京博物院文物保護專家赴孔望山進行現(xiàn)場勘查,擬對孔望山摩崖造像進行保護方案設計。現(xiàn)場勘查之后,通過討論和研究,基本確定了此次維修保護設計的方向是物理防護為主,化學保護為輔的設計思路。據(jù)市文物局相關(guān)負責人介紹,下一步,他們將根據(jù)勘查和討論情況,編制初步設計方案并組織專家論證后進行保護方案設計,為保護工程實施奠定基礎(chǔ)。

?古尸“凌惠平” 

鉤沉出老海州的“大漢遺風”

走進市博物館一間專題陳列室,便可看見一個獨立下沉式展示空間,“凌惠平”的身體就浸在福爾馬林液面之下。透過2厘米厚的玻璃,可見她體態(tài)雖已萎縮,但仍顯得光滑潤澤———這具2002年被發(fā)掘出來的女尸,自面世以來,舉世矚目,成為繼湖南馬王堆漢墓、湖北荊州漢墓后,我國又一次發(fā)現(xiàn)保存完好的漢代濕尸。

時間回溯到2002年7月7日。下午3時多,位于雙龍村花園路的工地上塵土飛揚,挖掘機轟隆作響。正在當班的施工工人姜茂東,坐在距地面約兩米高的駕駛室里操縱著挖掘機緊張地作業(yè)。挖了大約半小時,忽然,姜茂東感到“碰”到了石頭,他用力一挖,挖上來一塊厚厚的木板,好像是個棺蓋。

得知消息后,當年的市文管辦和市博物館人員立即趕到現(xiàn)場,從墓葬形制判斷確定為一處漢代墓葬。整個墓的結(jié)構(gòu)為一穴兩槨四棺墓,南槨室內(nèi)棺編為4號棺,北槨室內(nèi)由南往北依次編為1號棺、2號棺(男主人“東公”棺)、3號棺(“凌惠平”棺),四具棺木均保存完好,這批漢墓被名為“海州雙龍漢墓”。現(xiàn)場清理完1號、2號、4號棺后,由于天色已晚,這批出土的珍貴文物以及3號棺很快被運抵市博物館,進行下一步工作。

在運到館內(nèi)清理前,工作人員項劍云和助手們,原本對于棺中遺骸不抱希望,可是當打開3號棺棺蓋時,意外出現(xiàn),一雙完整的人腳從棕褐色棺液里露了出來。“當時看到人腳,我們都嚇了一跳。”已經(jīng)退休多年的項劍云回憶道。棺蓋被打開后,一具身著薄薄的絲織品的女尸完整展現(xiàn)。“這是一個重要發(fā)現(xiàn),在我國濕尸發(fā)現(xiàn)不多,特別是華東地區(qū),這么長時間,保存比較好是非常難的。在歷史學、病理學、人類學等方面,有重要研究價值。”項劍云興奮地說道。

被移出棺木以后,女尸一直“住”在館內(nèi)第一展廳內(nèi),當時是夏天發(fā)掘的,氣溫炎熱,對古尸保存不利,易腐壞,為達到低溫保存條件,館里專門為它安裝了兩臺大功率的空調(diào),晝夜不停運轉(zhuǎn)。同時每天從制冰廠訂購10余塊冰塊圍在女尸周圍。“其實,她的出棺經(jīng)歷,操作時非常簡陋。”時任館長周錦屏介紹,“我們此前并沒有處置古尸的經(jīng)驗,出棺后,置放成了難題。”幾個預想措施都被否定,思來想去,他提出一個大膽方案:用鋼管和彩條布組成一個臨時容器,用以收納尸體。

為了將保護和利用更好地結(jié)合,2008年,市博物館打造了“千古之謎——凌惠平”專題陳列。該陳列以雙龍漢墓出土的文物為主線,以漢代古尸“凌惠平”的展示為核心,以本地出土的77件其他漢代精品文物的輔助陳列,較為全面地展示了連云港漢代時期的風土人情和人們的衣食住行等不同生活側(cè)面。

到了2015年10月,為了實現(xiàn)更好的保護,市博物館開始對“凌惠平”展廳進行大規(guī)模改造升級,歷時近4年,經(jīng)過精心籌劃與準備,于2019年5月1日重新對游客開放。市博物館館長張大強介紹,提升后的展廳,在展覽內(nèi)容、展覽形式、展示風格、色調(diào)及參觀路線等方面進行了重新設計和合理布局。形式上做到豐富、緊湊、美觀、精致。共展出了雙龍漢墓出土文物及本地其他漢墓出土文物67余件(套)。值得一提的是,該館為“凌惠平”打造一個恒溫恒濕無菌的萬級“儲藏空間”,為的是讓這具珍貴遺體得到更好保護。

筆者在現(xiàn)場看到,改造后的展廳主色調(diào)為暗紅色,展覽風格沉穩(wěn)、厚重,表現(xiàn)出了大漢王朝的古樸、粗獷,又不乏凝重慧美之風。同時,展廳還充分利用全息投影等高科技影像技術(shù)及多媒體播放設備作為輔助展示,反映“凌惠平”漢代生活場景,此外,西漢知識互動拼圖,以及根據(jù)雙龍漢墓出土彩繪漆尺內(nèi)容創(chuàng)作的彩繪壁畫等展示創(chuàng)新舉措,都有效地突出了文物,渲染了氣氛,生動形象地將一幅漢代東海郡的生活圖卷展現(xiàn)給觀眾和世人。

文保攻堅戰(zhàn) 

用赤誠鍛造港城“文化軟實力”

除孔望山摩崖石刻、漢代女尸凌惠平等,我市還有將軍崖巖畫、海清寺塔、藤花落遺址、尹灣漢墓(簡牘)、桃花澗遺址等珍貴歷史遺存,它們豐富多彩,猶如鑲嵌在黃海之濱的璀璨明珠,彰顯著連云港市的歷史底蘊,承載著連云港市的文化內(nèi)涵和民族精神。而連云港市基層文博工作者,在保護過程中,無疑付出大量心血。他們依靠更加先進的技術(shù)手段、專業(yè)的人才隊伍,不斷打響一線“文保攻堅戰(zhàn)”,為港城文化軟實力的錘煉,立下汗馬功勞。

“十三五”期間,市重點文物保護研究所在省文物局、南京博物院、市文廣新局、市財政局等單位的通力合作下,完成了連云港市10處文物保護單位的維修保護工程,使得連云港市一大批亟待保護的不可移動文物得以有效保護。這與連云港市不斷壯大的文博工作者隊伍和志愿者隊伍也不無關(guān)聯(lián)。張勇說,為更好地做好文物保護工作,自2011年起,市文保所牽頭成立了文物保護志愿者組織,并在此基礎(chǔ)上成立了市文物保護協(xié)會,這一創(chuàng)新性舉措開啟了一條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的新途徑,熱愛文保的市民不斷參與其中。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自成立至今,志愿者開展各類文保活動800余次,總行程近5萬公里。

隨著“孔望山摩崖造像”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連云港市獨特的石刻文化也越來越得到重視。2011年至2015年,市文保所開展了連云港地區(qū)石刻文物調(diào)查工作,這是省文物事業(yè)發(fā)展“十二五”規(guī)劃重點調(diào)查項目。該項目調(diào)查石刻文物近千處,先后制作各類拓片上千幅,出版了3部專業(yè)書籍。而為更好地發(fā)揮石刻文物拓片的社會教育功能,2017年,市文保所成立了連云港石刻研究中心,力求“讓文物說話,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

2020年6月,我市審議通過《連云港市地下文物保護辦法》。“近年來,連云港市基本建設速度快、規(guī)模大,基本建設和地下文物保護的矛盾時有發(fā)生,破壞地下文物的行為日益加劇,迫切需要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guī),以地方立法的形式規(guī)范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在地下文物保護利用中的行為和程序。“市文物局相關(guān)負責人介紹,《辦法》的出臺,將有效緩解文物保護與城市建設之間的矛盾,促進文物保護與城市建設協(xié)調(diào)發(fā)展,提供有力法律支撐。

市博物館也在文保方面不遺余力,不斷成長。據(jù)館長張大強介紹:40年來,市博物館從單一的文物保管、陳列機構(gòu),慢慢發(fā)展為兼有陳列、研究、宣教、文創(chuàng)為一體的綜合文保平臺;人才隊伍在壯大,受眾吸引力不斷提升,正成為名副其實的“港城文化會客廳”。

如今,江蘇省歷史文化名城順利獲批后,我市即乘勢而上,沖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而文物保護作為申報工作的重中之重,廣大基層文博工作者因此肩負著重大歷史使命。市文物局相關(guān)負責人介紹,“連云港市的歷史文化遺存,是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一種軟實力。將它們有效保護、利用、傳承,將助推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申報,而申報成功則有助于給這些文化歷史遺存提供更寬廣、更有利的展示平臺。”


總值班: 陳剛 曹銀生     編輯: 宋添翼     

來源: 連云港發(fā)布

相關(guān)新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化市| 玛纳斯县| 崇仁县| 名山县| 轮台县| 凤台县| 邳州市| 慈溪市| 泗阳县| 吉木乃县| 芷江| 县级市| 夏津县| 明星| 光山县| 永清县| 三穗县| 皮山县| 磐安县| 苍山县| 彭泽县| 犍为县| 慈利县| 两当县| 馆陶县| 弥渡县| 喀喇| 都兰县| 泽普县| 蕉岭县| 交口县| 兴和县| 邻水| 三门峡市| 商城县| 秦安县| 和平县| 鄂尔多斯市| 阿勒泰市| 五大连池市| 高邮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