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李慧 陸俊雯 潘斯倫
近日,筆者來到了贛榆區塔山鎮土城村,這里柏油路寬闊平坦,路兩旁的黃色花朵鮮艷明亮,穿過計斤門,古色古香的街道映入眼簾,街道后方的居民樓整齊劃一,整個村莊展示出先進文明的氣息。
傳承千年底蘊 建成文明鄉村
土城村歷史悠久,距今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這里人文景觀獨特,文化底蘊深厚。贛榆區最古老的縣城、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莒國都城———計斤城,就位于這里。土城村傳承歷史底蘊,統一規劃街道建筑,打造出別具一格的中國風式商業街;完善古遺址保護項目,建設土城古城墻遺址、計斤城門等獨具魅力的旅游景點;大力發展木雕、繡扣等極具土城特色的優質產品。
來到土城村黨群服務中心,寫著“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白色大字的紅牌高高掛著,一側墻上寫著“文體活動中心”,另一側則寫著“便民綜合服務廳”,不遠處還有近年建成的紅旗廣場。走進服務大廳,里面寬敞明亮、干凈整潔,醒目的藍色牌子佇立一旁,上面印著服務中心的值班表。土城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邵長軍介紹說:“我們始終將服務意識貫徹到底,老百姓無論何時需要幫助,這里都有人在。土城村是由7個支部合并的,恰好7個支部每人一天,輪流值班一周。”
服務中心的二樓設立了村史館,推開紅色的木門,便看見一整面墻的彩畫,刻有浮雕,栩栩如生,展示出集市的繁榮景象。沿著參觀通道前行,一面墻上掛著村民的照片,照片上分別寫著“最美土城人”“優秀黨員”“五好家庭”“模范夫妻”等字樣。邵長軍介紹道:“這些模范人物都是由村民們投票選舉出來的,每年評選一次,表彰優秀人物,樹立典型模范,帶動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設。”
企業集聚發展 村民安居樂業
近年來,土城村緊緊圍繞“產業強鎮、實體興村”的工作思路,在招商引資上下功夫,在產業培育上做文章,堅持“大中小項目一起抓,一二三產業齊發展”的辦法,多方拓展增收富民渠道。在村南設立全鎮首家民營經濟開發區———土城民營創業園,先后引進十多家企業進園,為百姓提供崗位1200余個;大力發展新興服務業,先后引進30多家服裝商貿業,為群眾提供500多個就業崗位;此外,土城村抓住區鎮發展旅游業的機遇,推動流轉土地,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規模農業產業,培育休閑觀光基地,讓百姓在旅游業發展中增收,在規模項目中獲益。
邵長軍表示:“去年,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2614元,村民收入來源主要為外出務工、周邊工廠上班,全村有4400畝土地流轉。村集體收入為80萬元左右,用以完善鄉村建設,村里的水泥路,全部都是村部修的。”
土城村街道兩側的居民樓鱗次櫛比,紅瓦白墻別具特色,遠處還有許多樓房正在建設。村部南邊的高莊小區是發改委和水利部門聯合的試點,主要是移民搬遷,讓一批為國家作貢獻的農民有機會置換新房,57歲的王宜東就是第一批搬入其中的,“我家是2016年搬遷的,以前住在70平方米的農村土房中,現在住在116平方米的新房里,舊房置換新房,基本沒花什么錢。”
做大特菜產業 打造特色經濟
江蘇昂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村部西邊,主營業務為特色蔬菜及食用香料的育苗、種植、加工、銷售等。公司特色蔬菜及食用香料種植面積達600畝,種植面積在江蘇省居于首位,年銷售額1700余萬元,線上線下銷售排行穩居全國前列。該公司總經理盧杰介紹:“我們目前銷售主要以電商為主,此處為種植基地,待果蔬成熟便會運輸到上海,從上海統一發貨。公司主要種植特色有機蔬菜,像紫白菜、球狀的西葫蘆之類的,目前有十多個品種,冬天能有30多種。”
在西葫蘆大棚內,白色蝴蝶在綠葉叢中飛舞,盧杰摘下一黃一綠兩個西葫蘆介紹道:“平常大家吃的西葫蘆都是長的、方的,我們這種是圓的,都是按個來賣的,主要針對西餐廳。”“羽衣甘藍又被稱為‘好萊塢的網紅菜’‘長壽菜’,它的鈣含量是蔬菜中最高的,而且也含有很多的微量元素,非常適合減肥人士,做法多樣,清炒、炭烤都可以,一天能銷售三四千公斤。”在羽衣甘藍的大棚內,盧杰介紹說。
談及回村工作,盧杰表示:“村里面給的扶持特別多,包括土地流轉、基礎設施建設、雇傭工人等很多優惠和便利政策。”值得一提的是,昂和公司不僅為附近村民提供打了大量的工作崗位,還帶動村里約30戶農民種植特色有機蔬菜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