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 莊婷婷 通訊員 彭秀政)今年的抗疫戰場上,青春奮戰的身影無處不在,“80后”陸璇就是其中一員。作為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重癥醫學科護士長、江蘇省危重癥專科護士,她義無反顧地投身抗疫一線,和時間賽跑,和病毒斗爭,守護著這座城市。
主動請纓 到重癥一線去
在疫情暴發初期,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開始建隔離病房集中收治病人,陸璇主動請纓,她說:“優勢一,我是危重癥專科護士;優勢二,我是一名有11年重癥經驗的資深護士;優勢三,我是一名13年黨齡的老黨員。不論是院內支援還是湖北支援,去哪兒都可以,聽從組織安排。”
請戰書的背后,是一份擔當,是一份成長,更是一份驕傲。請戰書上的簽名和紅手印,更是印證了新時代新青年已經逐漸成了重要的生力軍,可以和前輩一起扛起時代賦予的責任和使命。2月6日上午10點半,陸璇接到通知,抗疫前線需要緊急組建一支危重癥專科團隊,她來不及和家人道別,匆忙收拾行李,立即趕往隔離病房。
隔離病區內,一名重癥患者需要行氣管切開術。因為在切開氣道和拔除氣管插管的瞬間,會有高濃度的病毒氣溶膠噴濺而出,所以風險極高。同時,為了無菌操作,原本的防護用具上要再加一層隔離衣和手套,給操作帶來更大的困難。臨時手術臺旁的陸璇和醫生精神高度集中、緊密配合。手術切口、暴露氣道、暫停呼吸機、外拔氣管插管……平時簡單的操作流程,在防護服以及幾層手套下顯得緩慢又艱難,但手術成功的喜悅讓這一切顯得那么微不足道。
該患者每日需要行俯臥位治療大于16個小時,此時陸璇就成為“總指揮”:“準備完畢,各就各位,所有人聽我指揮。”陸璇彎腰一手扶著患者頭部,一手扶著氣管切開導管和呼吸回路,“先將患者向右移動至床邊,繃住勁防墜床”“向左側立,墊體位墊”……由于床基過低,陸璇不但要保護人工氣道不脫出、不打折,而且需要全程彎腰才能完成一步又一步的操作。最困難的一次俯臥位操作用時超過45分鐘,結束后她在同事的幫忙下才能緩慢直起腰來。
堅守病房 青年護士顯擔當
兩周很快過去了,該換崗了,但是陸璇卻在換崗的隊伍里缺席了,她的名字出現在了第三批進入隔離病區的醫護人名單中。原來陸璇主動申請,堅守病房、繼續戰斗。“我對這名危重患者病情最了解,我知道專家組的治療方向和目標,我知道如何處理緊急問題,我知道重癥護理的關鍵。”
隨著病情治療的需要,患者需行ECMO治療,并需要帶著ECMO轉運。從接到通知到患者出發,僅僅只有一個半小時,陸璇連午飯都沒吃上一口就開始為轉運做準備工作。轉運需要的人員安排、儀器設備及其待電情況、泵入藥物和搶救藥物、耗材、氧氣、電源插座等等,必須考慮周全,她列了一條長長的單子并與同事們反復確認才放心。
經過艱難的移床、CT檢查,再到進負壓救護車,負責轉運的工作人員全身都濕透了。由于疲勞加上救護車車速快,剛啟程不久,從不暈車的陸璇就出現了暈車反應,惡心反胃,虛汗連連。此時護目鏡已完全看不見,陸璇還要克服困難站起身來貼近監護儀來觀察患者狀況,做治療。和危重患者同處密閉環境中4個多小時,其風險可想而知,再加上疲勞、饑渴和暈車,是常人難以忍受的。陸璇以堅強的意志強忍不適,終于和大家一起將患者安全送到目的地。后來,康復期的患者專門和她視頻,對她豎起大拇指。
夫妻上陣 無愧于一身白甲
陸璇的丈夫顧迎東也奮戰在一線。顧迎東是連云港市急救中心第三黨支部書記、急救科科長,自疫情蔓延以來,除了平時承擔的中心日常急救管理、長途轉運任務的協調派車工作外,顧迎東又增加了各類發熱、疑似、確診病人的轉運派車,新冠肺炎轉運組組建、排班、轉運情況匯總等工作任務。從大年二十九開始,他沒有一個休息日,有時工作到深夜,第二天一大早又趕到單位布置日常急救運轉工作。
夫妻倆都忙碌在抗疫一線,無愧于這一身白袍,卻對父母和孩子都心懷愧疚。“這個年沒能好好在一起吃個飯,沒能陪父母嘮嘮嗑,沒能陪孩子玩耍……”陸璇說。
百余年前,梁啟超先生發出“少年強則國強”的呼喊,如今青年一代用自己的方式隔空應答。陸璇,一位巾幗白衣戰士,一朵堅毅盛開的戰疫薔薇,美麗而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