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伏廣進 朱星宇 王海超
今年56歲的柏紀榮,自1986年中師畢業便在蘇魯兩省三縣交界處的贛榆區黑林鎮任教。30多年來,作為一名邊遠山區的小學教師,她始終堅守三尺講臺,多次放棄到城區學校工作、到南方優厚環境生活的機會,對山村孩子不離不棄,把“愛”灑向每一位學生,把“情”傾注到每一個山村孩子身上,把青春奉獻給了她深愛著的這方熱土,并先后榮獲中國好人、全國模范教師、江蘇最美鄉村教師、江蘇好人、江蘇省愛生模范、連云港市道德模范等榮譽稱號,以她為原型創作的現代京劇《大樹成蔭》在江蘇省范圍內大規模巡演,引起強烈反響。
1986年,中師畢業的柏紀榮回到黑林鎮大樹村小學執教。一進學校,映入眼簾的是無圍墻的校舍、教室是排成兩行半的土房子,課桌凳破舊不堪,宿舍、做飯都在教室山墻外壘起的一間簡陋的草棚里……任教30多年間,很多教師耐不住山區寂寞來了又走,學校教師一直缺編嚴重。柏紀榮課務重、雜事多,然而從大樹村小學到鎮中心小學,她始終選擇堅守在山村的“三尺講臺”上。
40歲學會電腦、45歲拿到自學本科文憑、49歲榮獲全國教育技術成果評比二等獎、50歲獲省“師陶杯”教研論文一等獎……作為致力教研的“有心人”,凡事都要爭先的柏紀榮在工作中勤于鉆研、樂于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素質和能力,并在教學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參加工作以來,她精心研究教材,竭力探索教學新路徑,通過新媒體技術不斷拓展教育教學平臺,精心創建并打造“國家級示范網絡班級”;撰寫的教育教學論文有30多篇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主持我市重大調研課題,完成6000字調研報告,可謂碩果累累。同時,她多次獲得市“優秀教育工作者”、市“數學學科帶頭人”、市“333工程高層次人才骨干教師”、市“千名農村基礎教育人才引進”先進教師等榮譽。“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培養出一批優秀的教師,讓堅守和奉獻的精神薪火相傳,未來通過他們把鄉村教育辦得更好。”跟柏紀榮共事十多年的吳彩花老師坦言:“柏老師是個非常有感染力的人,她會不斷引領你、鞭策你、提醒你,讓你不斷進步。”
黑林地處邊遠山區,全鎮有學生3000多人,留守兒童數量則占到了三分之一。柏紀榮老師經常留在學校,照顧有困難的學生,為留守兒童燒菜做飯;她建立“愛心小組”,5年如一日甘當殘疾女孩的生命“輪椅”;她精心照料白血病患兒小邱,燃起其努力學習的希望之火;她義務當起了多名留守兒童的代理媽媽,彌補他們親情的缺失;她使盡渾身解數,幫一名聾啞女孩開口講話;她組建“愛心媽媽”“愛心爸爸”團隊,向留守兒童伸出援助之手;她參與組建“一毛錢”基金會,常年開展關愛留守兒童活動;她用自己微薄的工資向貧困生捐款捐物……“在柏老師的影響下,全校涌現出大批省市‘最美教師’‘十佳最受歡迎班主任’‘師德模范’‘最美職工’等,黑林中心小學擁有最龐大的‘最美團隊’。”黑林中心小學副校長陳偉介紹。
塔山中心小學教師宋厚麗深情地說:“28年前,柏紀榮是我的老師,如今我也成為一名扎根農村的人民教師。正是老師的引導,才使我從事教師這份行業。這么多年來,老師的一言一行始終激勵著我,我為有這樣的老師感到自豪,我也會向我的老師學習,做一名優秀的教師。”
“我愿做一支彩筆,為山村的孩子描繪美好未來;我愿做一只渡船,把山村的孩子擺渡到理想的彼岸。”這是柏紀榮的人生信條,她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30多年來,她猶如一個忠實的擺渡人,奉獻著甘為人梯和鋪路石的火熱青春年華,把一個個山村孩子送到了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