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 王懷詩 通訊員 王雅萱 鄭萍)連日來,位于海州區錦屏鎮酒店村的連云港芮樂家庭農場內一派忙碌景象,該農場主要生產經營新鮮蔬菜,以往苦于電腦操作繁瑣、質量追溯碼打印要求又高,農場負責人王二江無法為產品提供質量追溯證明,產品市場開拓也遇到了瓶頸。“現在合格證一貼,銷路更廣了,大家吃得也更加放心了。”王二江開心地說。
為強化疫情防控期間農產品質量安全,全面貫徹落實農業農村部試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要求,自今年2月起,連云港海州區全面推進試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保障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所謂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指的是借鑒工業品合格證管理模式,規定由生產者在自控自檢的基礎上自主開具合格證,承諾其生產的農產品符合國家農藥獸藥殘留限量強制性標準。此項制度是農產品種養殖生產者自我質量控制、自我管理、自我承諾農產品安全合格上市的一種新型農產品質量安全治理制度。目前,海州區共遴選了6家農業企業開展先行試點,截至3月上旬,已開出2169張合格證,帶合格證上市農產品達14.45噸。
連云港集瑞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生態旅游、果蔬采摘、農業觀光為一體的市級農業龍頭企業,主要種植品種有紅顏草莓、水晶黃西紅柿、綠寶石西紅柿、草莓西紅柿、千禧西紅柿、絲瓜等。“在海州區農業農村局的政策宣傳下,我們率先響應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試行工作。企業除在生產過程中嚴格把控外,內部也擁有自檢設備農殘速測儀,現在加上這個合格證,推廣市場時我們更有底氣了,消費者也能更信賴農產品的品質。”該企業相關負責人說。
“食用農產品的合格證上標明了農產品的名稱、重量、生產企業聯系方式、產地、開具日期、承諾聲明等詳細信息,最大限度做到食用農產品可追溯。”海州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它不僅是上市食用農產品的“身份證”,也是生產者的“承諾書”,更是質量安全的“新名片”。下一步,海州區將繼續扎實做好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試行工作,聚焦重點農產品、重點主體和重點問題,因地制宜、開拓創新,探索行之有效的推進辦法。嚴格執法監管,開展網格化管理,嚴厲打擊虛假開證、冒用他人名義等行為,加強與市場管理單位的協調聯動,嚴防不合格農產品進入市場,保障百姓“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