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伏廣進 王維聰 張詩文 姚紹莊
穿著厚重的防護服、戴著雙層醫用橡膠手套,臉上戴著N95口罩、護目鏡和防護屏……連云港贛榆疾控中心檢驗科科長李家學踏進被常人視為“生命禁區”的隔離區里。當天上午,他要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對5名患者的咽拭子標本采樣工作,以便確診或監控病情變化。
這里是新建成的患者集中隔離區。標本采樣工作,是整個救治過程中風險最大的操作環節。正因如此,作為有著19年黨齡的老黨員和擁有豐富防疫經驗的醫務工作者,李學家主動承擔起全部患者的咽拭子標本采樣工作。
采集標本過程中,患者需要脫下口罩,還會咳嗽、打噴嚏,風險很大。李家學穿戴整齊防護設備后,回頭對急傳科科長張明磊和一名護士說:“你們都不要進來了。”
當日9時許,李家學獨自打開病房門邁了進去,然后再緊緊關上門。穿上防護服,讓他略顯臃腫,但邁步的勁頭,卻又那么精神。
時針指向了當天上午11時。2個多小時過去了,門外的醫護人員等得著急。就在這個時候,隔離病房的門打開了,李家學走了出來。脫下厚重的防護服,此時他身上的衣服已經被汗水浸透。
采集一例標本,快的兩三分鐘,慢的五六分鐘,但5位患者的樣本采集,李家學在隔離區內連續工作了2個多小時才完成。其中的風險和辛苦,只有他自己知道。
“采樣時,我與患者的面部距離只有30厘米左右,再遠就不方便采集了。”李家學說,患者本身就有咳嗽、打噴嚏的癥狀,加上異物伸進喉嚨時,人會本能地咳嗽甚至嘔吐。如果口罩綁得比較松,患者飛沫濺到防護屏內側,或是口罩過濾效果不佳,采集的醫務人員都有可能感染患病。
“雖然李科長沒有說過什么豪言壯語,但我們知道,他是不想年輕的醫生護士過多地接觸患者,把風險留給自己。”張明磊說。
其實,這不是李家學第一次奮不顧身沖鋒在戰“疫”最前線。早在2003年,他就參加過非典防疫戰。新冠肺炎疫情突然來襲,和17年前一樣,李家學再次義無反顧地穿上隔離服,踏進了隔離病房。除了對疑似患者進行采樣,他還主動參加疾控中心組建的突擊隊,對感染患者開展流行病學調查,為當地的疫情防控沒日沒夜地忙碌起來。
工作中,由于長時間佩戴多層醫用橡膠手套和頻繁使用消毒液,李家學的雙手皮膚發白開裂,原本一周就能痊愈的手傷拖了半個月,直到最近才拆線。對此,李家學不以為然,“我是黨員,也是衛生戰線的老同志,面對此次疫情,我必須沖在前面,給年輕同志做個榜樣。我相信,只要防護措施到位,就不用擔心安全。我對自己充滿信心,也對戰勝疫情充滿信心。”
“對于李科長,我們都是看在眼里,欽佩在心里。”同事譚學鳳感慨。為及時處置疫情,春節假期至今,李家學沒有休息過一天,一日三餐都是在單位隨便對付幾口。因為忙于為患者取樣和參加疫情流行病學分析會,兒子李昊24歲生日那天他都沒能回家。
“你我都是黨員,疫情防控最重要。爸爸,我為你驕傲!”除了兒子善解人意的微信留言,令李家學更欣慰的是,兒子主動申請成為社區疫情防控黨員先鋒崗的志愿者,和自己一樣走上了抗疫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