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張晨晨 朱楠 田藝 文/圖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保護城市文化就是在為城市保留特色與發展根基。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歷史建筑、歷史街區的保護越來越受到城市規劃管理者重視,各級歷史文物、歷史風貌建筑逐步得到維護與修繕。在以土地換取經濟發展、城市更新如火如荼的當下,對歷史街區、歷史文化環境的保護越來越成為港城歷史文化保護的重點。
隨著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工作的不斷推進,我市相關工作也面臨著穩步推進、提檔升級問題,面臨著保護與振興協調發展問題。在欣賞歷史文化資源魅力的同時,如何讓歷史文化名城古鎮古街古村落在新時期進一步煥發出活力,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
文化遺產活化利用問題
遺產傳承與開發利用應當結合起來
歷史文化名城(含名鎮名村)須靠對已有歷史文化資源的挖掘整理、保護利用和積極申報后獲得,是一次對現代城市的歷史性解讀與認可的實踐活動。而值得提及的是,連云港市在歷史發展變遷中,“積淀”下了三條老街———民主中路、連云港老街、南城東大街。這些老街的共同特點都是居住型歷史文化街區,透著滿滿的煙火氣。
“居住型歷史文化街區是重要的活態文化遺產,能夠真實反映當地居民的社會生活狀態。”南京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總規劃師童本勤曾表達過這樣的觀點。因此,在舊城改造過程中,我市注重城市文化傳承,依法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加強民主路片區、南城東大街、連云港老街的歷史街區保護規劃工作,劃定歷史街區,提煉城市文化傳承基因和文化符號,把地域特色文化貫穿到城市形象塑造和舊城改造的全過程,杜絕推倒重來式改造和千城一面,真正能讓人“記得住鄉愁”。
與此同時,在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利用的方法和模式上,各地有著不同的探索和實踐,在強調以人為中心的遺產活化利用背景下,保護與利用的互動方式是文化遺產價值彰顯的關鍵。伴隨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申報工作的展開,我市在此方面,也在積極探索。譬如去年10月,連云港老街被確定作為我市申報名城的歷史文化街區。這座老鎮面積僅37萬平方米,卻歷經荷蘭建港、民國建市、日寇占領和解放戰爭不同時期的風雨滄桑。如今,具有民族特色的石屋、石墻、石街、石路;傳統街巷格局、街巷和胡同名稱、四合院形態幾乎保留原狀。在利用方面,相關部門結合老街特色,從滿足游客需求出發,推出了以三街兩巷十一個展館為主體的游覽內容;同時還計劃培育多家特色店鋪、寫生基地和3D主題文化旅游綜合體等,打造追憶鄉愁的“快樂老街”。
其實,在歷史街區保護上,全國各地都在探索中形成了各種各樣的開發模式,比較知名的,如杭州的南宋御街———清河坊歷史文化街區、北京的南鑼鼓巷、佛山嶺南新天地的整體改造模式等等。
新時期,在強調以人為中心的遺產保護和文化傳承理念的宏觀背景下,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的趨勢日漸明顯。然而,縱觀目前我省不少市縣各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利用方式,過度的商業開發與完全靜態的博物館式保護,對歷史文化資源價值彰顯,都有不利影響。
古城原住民去留問題
當避免“一保護就死氣沉沉”
近段時間,為實現對南城古街的保護,南城街道對相關片區進行了原住民集體搬遷,但與此同時,也讓本來充滿市井煙火氣的老街,失去了往昔的熱鬧,顯出些許荒涼。
“打造‘歷史文化名城’,根本目的是讓這座城市的傳統風貌、優秀建筑遺存,得以保留傳承下去,讓長期以來形成的地方獨特傳統技藝、風俗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保護傳承下去,但它并不排斥居住在這里的人們與時俱進、享受現代社會的美好生活。”江蘇省文博研究館員、省炎黃文化研究會歷史文化名城委員會特聘專家束有春坦言。
南城古鎮距今已有1500多年,始建于六朝時期,唐貞觀年間中興,明清獲得發展,民國時期設鎮。“穿海州,吃板浦,南城是個古財主。”南城六朝一條街,是連云港市歷史發展變遷中可考據的老街之一。所以,“無街不成市”,“你沒了人,這還叫什么街?”
實際上,歷史街區無最優保護模式,孰好孰壞本無定論,最重要的是根據當地情況“量體裁衣、因地制宜”。譬如以廣州市北京路為例,雖然文物薈萃,但現在已成了主要的購物區,而且不少居民久居其中,不舍離去。這是北京路改造的現實條件。業內人士坦言:“其實,最理想的改造結果,不是整體搬遷,而是在保留古跡的同時,也維持居民生活生態,還原生氣勃勃的生活圖景。”一方面要尊重歷史,另一方面也要著眼現實,才能在改造與保護中集結民意支持,避免一些保護區“一保護就死氣沉沉”的景象。
東南大學建筑學教授朱光亞來我市視察時曾舉例說明:揚州仁豐里新模式,以街道辦和基層骨干為主要力量掌控街區保護和振興進程,放棄獻禮模式,將短期突擊性工作改為長期滾動式推進,將全面開花大拆大建改為先易后難的推進,對原住民不是驅趕而是邀請鼓勵參與和等待參與。他說:“仁豐里的街區整治還只是初現端倪,大量工作還要持續多年,但它不斷免去了政府的大量投資,免去了政府十分傷腦筋的拆遷問題,還避免了大量遷移原住民,因而會創造出宜人的具有歷史傳承和歷史記憶的宜居環境。”
歷史文化街區追求的是真實性、歷史性和完整性,不是空蕩的街道和建筑的外殼,而是生活在其中,用真實的生活和真切的感情和周圍的環境發生聯系,演繹一幕幕精彩生動鮮活。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所保護的是遠遠超越物質空間的東西,是物質空間所承載的東西,可以是情感、記憶,也可以是作為一個地標和空間構成的要素。
古城古街維護常態問題
需要政府與民間“合力”
“此前,我省淮安市河下古鎮拆除大片歷史建筑。這個事實警告我們:歷史發展到今天,我省文化遺產保護尤其是對古城古鎮古村落保護,仍然存在著尖銳的矛盾和斗爭,有法不依、不懂法、不守法、長官任性而為的現象仍然觸目驚心。”江蘇省文博研究館員、省炎黃文化研究會歷史文化名城委員會特聘專家束有春感慨,只有科學把握好歷史文化名城的“時空維度”,才能使我們的保護工作少走彎路,使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建設發展成為孿生兄弟,而不是死對頭。
束有春曾如此坦言:“面子工程”可以讓城市在短期內舊貌變新顏,你必須承受這種美的痛苦。但歷史文化名城的維護問題,在文物建筑、在歷史街區和歷史風貌協調區甚至在城市行道樹栽培護理等方面的問題,在城市維護中倒顯得更為重要,它不僅是“面子工程”,更重要的是“里子工程”,同樣需要常態化開展。
“只有樹立加強日常維護保養意識,才能延遲歷史建筑的衰老,才能使歷史建筑以健康的面貌呈現在現代人面前,才能使歷史文化名城永遠煥發新的活力。因此,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中,堅持讓文物建筑、歷史文化街區的維護實現常態化,是我們讓歷史名城更具魅力與活力的重要方面,必須常態化開展。”
那么,如何解決古城古街維護的常態化問題呢?束有春說:“地方政府方面需要加大古跡、歷史文化街區維修保護經費的投入。而省市級財政作為文物暨歷史文化名城屬地管理部門,要將維護費用列入政府財政盤子中統籌考慮解決,以滿足歷史文化名城暨文物正常維修保護需求。”如果我們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范圍內少一點現代房屋建設,多一點對歷史建筑的維修保護,不僅可以實現和平環境下的與民休息,更重要的是讓歷史建筑延長壽命,并不斷造福子孫后代。與此同時,他還指出,動員社會資本加入到歷史文化街區及文物古跡保護行列,也是行之有效的。“我們可以設立歷史文化名城暨文物保護專項基金、設立文物彩票,以多種形式,吸納更多社會資本進入到歷史文化名城暨文物保護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