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1978年,鹽城地區生產總值僅有18.6億元,2005年突破1000億元,2017年躍上5000億元臺階,比改革開放之初增長273倍。去年,鹽城人均GDP首次突破1萬美元,三產首次超二產;今年上半年,鹽城在全國GDP50強城市中排名第33位……
△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時光荏苒,歲月有痕,鹽城40年奮楫爭先的足跡清晰堅定。1978年,鹽城地區生產總值僅有18.6億元,2005年突破1000億元,2017年躍上5000億元臺階,比改革開放之初增長273倍。去年,鹽城人均GDP首次突破1萬美元,三產首次超二產;今年上半年,鹽城在全國GDP50強城市中排名第33位……
“40年來,鹽城走過了一條跨越式發展之路,經濟社會發展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鹽城市委書記戴源說,闊步新時代,鹽城將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進一步解放思想,堅定不移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為推動鹽城高質量發展走在蘇北蘇中前列而不懈奮斗。
敢闖敢試,創新基因根植城市血脈
10月18日,鹽城5G商用智能終端會議開幕。鹽城國家高新區日趨完善的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信息網絡服務基礎,以及不斷提升的原始創新能力,吸引著國內更多技術、項目、資本向這里集聚。搶抓5G商用部署正邁入最后沖刺賽道的機遇,鹽城快速布局,努力打造智能終端產業地標,為5G經濟提供最佳的生長“土壤”。
創新,讓鹽城滿懷豪情,敢闖敢試,在一張白紙上繪最新、最前沿的產業藍圖。在鹽城最年輕的板塊城南新區,大數據產業園堪稱“無中生有”的典范。2014年底,30平方公里的智慧科技城大數據產業園在一片農田上拔地而起。從“零起步”到“邁向云端”,鹽城建載體建平臺,加大產學研合作,出臺引才政策,為產業發展按下快進鍵。“西有貴陽、東有鹽城”,在全國大數據產業發展版圖上,“早醒快起”的鹽城為江蘇勇探新路、爭當標桿。
創新是鹽城的城市基因。因為創新,鹽城的奮進步伐鏗鏘激越。上世紀80年代,燕舞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廠,跨入全國大型工業企業500強行列,成為全國最大的收錄機生產基地。1993年,蘇北首家村辦企業集團——森達集團榮獲“中國鞋王”稱號,“穿森達鞋,走成功路”成為時尚。進入新世紀,鹽城“一部車”閃亮登場,“千里馬”轎車是眾多家庭擁有的第一輛轎車……
改革開放之初,鹽城是較為落后的農業大市。40年來,從以農為主,到以工興市,再到產業強市,鹽城三次產業不斷生長:1978年,三次產業結構為58.4:24.4:17.2;1995年,第二產業比重超過第一產業,鹽城進入工業化發展階段;2000年,第三產業比重超過第一產業,鹽城進入工業化與城市化互動并進時期;2017年,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1.1:44.4:44.5,農業大市完成向產業強市的歷史性轉變。
如今,鹽城傳統支柱產業加快轉型,以汽車、電子信息、新能源為代表的主導產業迅猛發展,節能環保、大數據、高端裝備、海洋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崛起,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0年間增長609倍,汽車累計產銷突破500萬輛,新能源裝機容量、發電量均居全省首位,電子信息產業正向千億級邁進。
開放胸襟,讓海風吹散“內陸思維”
11月20日,東風悅達起亞400輛“煥馳”轎車在大豐港裝船出海,它們將沿著海上絲綢之路一路西行,最終抵達目的地埃及。走出國門,東風悅達起亞成為中國為數不多實現整車出口的合資車企,這意味著鹽城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全面擴大對外開放取得標志性成果。
打開門合作,走出去共贏。12月5日,第六屆中韓公共外交論壇在鹽城舉行。鹽城堅定不移地把加強對韓開放合作作為戰略取向,特別是隨著中韓(鹽城)產業園建設方案的全面啟動,韓國元素成為鹽城開放的最大特色,鹽城也成為中韓產業合作密切、韓資企業集聚、投資回報最好的城市之一。
撫今追昔,從古代興灶煮鹽、近代廢灶興墾,到當代灘涂開發、海洋經濟發展,鹽城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沿海開發歷史。進入新時代,海風不斷吹散“內陸思維”,鹽城人有了新認知:“沿海”已不再是一個距離海邊遠近的地理概念,而成為一個更為宏觀的區域經濟概念,面向現代海洋,拓展開放空間,在更高層次、更大范圍集聚資源要素,以沿海崛起引領轉型升級,鹽城經濟發展必將更具活力。
2009年,江蘇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給鹽城帶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鹽城以開放元素激活沿海動能,協調推進港口、港城、臨港產業“三港”聯動發展,建設沿海綠色產業帶、城鎮帶、風光帶和港口群,藍色經濟蓬勃崛起,成為新增長極。
2013年,鹽城入選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過去的鹽城“沿海不臨海”,沒有一個萬噸級碼頭,現在已建成21個萬噸級以上碼頭泊位,貨物通過能力突破億噸,臨港產業欣欣向榮。
沿海是鹽城發展的最大優勢之一,今天的鹽城,正以海納百川的開放之姿開啟向海而興的全新篇章。7月27日,鹽城市委七屆六次全會明確提出要深入推進“開放沿海、接軌上海”,沿海崛起是鹽城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鹽城奮勇爭先、走在蘇北蘇中前列的自覺體現。立足沿海,鹽城主動策應長三角一體化,加快與上海的全方位融合對接,彰顯組合大港、開放平臺、現代產業、交通區位等綜合優勢,打造長三角最具活力的沿海經濟帶新興中心城市。
勇于擔當,民生幸福融入時代命題
11月17日,2018黃(渤)海濕地鹽城國際會議傳出消息,針對人們普遍關注的東臺條子泥,將建立市級保護地。這就代表著條子泥、高泥、東沙等區域全部納入保護范圍。綠色轉型,鹽城率先作為,以濕地申遺為抓手,堅決扛起國家和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答好時代命題,做生態建設的領跑者。
鹽城的千里海疆,是一片不斷生長的神奇息壤。目前,鹽城劃定7大類49個生態紅線區域,占全市國土面積23.5%,其中陸域面積3988.7平方公里,紅線保護范圍全省最大……守護綠色,自戴“緊箍咒”,鹽城的生態定力贏得各方點贊。
好生態提升幸福指數,堅守好生態同樣是民生擔當。改革開放40年,以人民為中心,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鹽城市委、市政府始終不變的承諾,著力推進富民興市,一任接著一任干,讓人民群眾獲得感日益充實。
1983年,鹽城試行勞動者自我保險制度;1995年,在全國率先建立養老、失業、醫療、工傷、女職工生育5種保障制度;首創全國第一輛社會保障卡流動服務車;在全國成立首家市級社會救助中心;在全省率先建立困難群眾托底救助制度,并實現市域全覆蓋;在蘇北率先實現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城鄉一體化,讓“人人享有”的幸福感更強。
長期以來,交通不便是制約鹽城發展的最大瓶頸,飲用水安全問題是鹽城人民的心腹之患。如今,鹽城集高鐵、高速、航空、海港等為一體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正逐步形成,新水源地及引水工程建成供水,讓鹽城人民喝上了優質水、放心水。
翻開民生賬本,2017年,鹽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115元,是1978年的134.6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11元,是1978年的132.7倍。
鹽城黃河故道沿線曾是一條“貧困帶”,如今依靠發展生態農業,貧困帶變身旅游觀光帶。響水西蘭花種植、濱海瓜蔞產業、阜寧生態休閑旅游的興起,讓沿線經濟薄弱村和貧困戶走上脫貧致富“高速路”。精準扶貧、聚力扶貧、創新扶貧、陽光扶貧的“四位一體”扶貧模式,成為鹽城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有效路徑。 本報記者 卞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