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昨天,500 多年前的大才子唐伯虎,因緣際會穿越到了今天的南京夫子廟。" 風雅秦淮,天下文樞 ",因為這位大才子的到來,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里的 1 萬余件文物仿佛有了魔法,一夜之間竟然全都 " 活 " 了 ……
在這里,唐伯虎還邂逅了一位美麗的現代女孩。于是,一次驚艷的穿越,一次神秘的博物館之旅,精彩上演。
天下文樞,跨越 500 多年的奇緣
天空一碧如洗,南京秦淮河畔的夫子廟景區,人來人往。
突然,悠揚的古琴聲響起,游人駐足。在貢院街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的明遠樓前,一位身著白色長袍的老者,獨坐墨池中央。琴弦一撥,時光流轉,正在江南貢院考場揮毫的唐伯虎,突然穿越了時空,一步跨越 500 多年,來到了 2018 年的南京,現代的科舉博物館內。
他被一幕幕既熟悉又陌生、既親近又遙遠的記憶牽引著,在博物館里流連。此刻,一位同在博物館內參觀的美麗的現代女孩,被他深深吸引,四目交匯,電光火石。
眼下,科舉制度早已廢除 100 多年。科第世家、狀元及第、連中三元、欽點翰林 …… 這些縈繞著中國傳統文人 1300 多年的夢想,也已經隨著珍貴的文物,被收藏和記載于科舉博物館中。而這里,也是全國最大的以反映科舉制度和科舉文化為專題的博物館。
令人驚奇的是,1300 多年的科舉時光,在他們面前穿梭而過,館里的文物突然間全都 " 活 " 了。最大的奇跡,則是穿越前世到今生,動人的故事結局 ……
1300 多年,波瀾壯闊的時光寶匣
這個奇妙精彩的穿越故事,其實是由中共南京市委宣傳部、秦淮區委宣傳部指導,現代快報策劃拍攝的一次快閃。
南京夫子廟自古便有著 " 天下文樞 " 的美譽,始建于南宋時期的江南貢院,就在這 " 風水寶地 " 之上。作為中國古代最大的科舉考場,整個貢院內有號舍 20644 間,每次考試可容納 2 萬多人。而這次的快閃,故事的發生地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就是依托江南貢院遺址修建的。
江南貢院的中心建筑明遠樓,已有 484 年歷史,它也是中國保留的最古老的一座貢院考場建筑。為了凸顯明遠樓,展陳面積約 1.7 萬平方米、整整四層的科舉博物館全部建于地下。頂部的墨池在陽光照射下,波光粼粼,如一方硯臺,與不遠處的明遠樓交相輝映。
進入科舉博物館,就好比進入了一個時光寶匣,珍藏著 1300 年波瀾壯闊的中國科舉史。博物館的外墻裝飾有數萬卷竹簡。時光流逝,博物館的古典與現代在一瞬間完美融合。
【揭秘】
亮點一:鎮館之寶相繼 " 復活 "
在 8 分鐘的快閃視頻里,穿越到博物館的唐伯虎仿佛帶來了魔法,所到之處,文物都跟著 " 復活 " 了。
博物館內的科第世家府邸牌坊,仿佛是一個時光機器。很多身著漢服的孩子,也從這個牌坊內穿越而來,跟著唐伯虎念起了《三字經》。
這個牌坊可不簡單,它是明代第一位狀元吳伯宗家族故居的舊物。
尤為值得一提的 " 鎮館之寶 ",來自一位清朝 " 學霸 ",即嘉慶二十二年 ( 1817 ) 二甲進士莊瑤的殿試卷。整張試卷完整保存了殿試收卷、彌封關防、閱卷、欽點的全過程,填補了科舉有關審卷流程上的文獻空白,彌足珍貴。
還有一幅壯觀的清代科舉考試 " 金榜 ",展示的是清光緒 20 年,也就是 1894 年的殿試的榜單,原件入選了世界記憶名錄。
亮點二:陣陣古琴音是世界非遺項目
時間從靜止到重新流動,聽從的是悠揚的古琴聲召喚。在近 1300 平方米的池水中央, 一位白衣老者盤腿而坐,一把古琴,行云流水。這位老者,是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今年 65 歲的 " 古琴藝術 · 金陵琴派 " 藝術名家桂世民。
桂世民表演的古琴藝術,早在 2003 年就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他彈奏的《酒狂》,相傳為三國時期魏國阮籍所作,更是歷代相傳聞名于世的古琴名曲。
亮點三:一本奇書 串聯古今
一本《歌鹿鳴》,成為唐伯虎和現代女孩的信物。
這本書是南京 70 后女作家姞(jí)文創作的 " 秦淮故事 " 系列小說的第二部,是以江南貢院及其科舉文化為背景進行創作的,由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作者姞文多次前往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采風,尋找創作靈感。
亮點四:書法大家言恭達揮毫寫下八字隸書
快閃視頻中最驚艷的,當屬結尾在墨池中倒映出的八字隸書:" 中華文脈,金陵永傳 "。這一 " 水中呈現 " 的大作,出自清華大學教授、全國友協國際藝術交流院院長、中國國家畫院院務委員言恭達的手筆。這八個字,是言恭達先生應邀專程為這次快閃活動題寫的。
科舉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最重要、影響最深遠的教育考試和人才選拔制度,在中國歷史上發揮過重大作用,在世界范圍內亦產生了巨大影響。南京作為科舉制度發祥地之一,見證了科舉制度由盛到衰的過程。如今,科舉制度雖早已廢止,但其倡導的公平公正的選材理念,仍為當今考試制度的不斷完善,提供了重要的歷史借鑒。
而快閃視頻開篇唐伯虎的墨舞 " 風雅秦淮 天下文樞 ",與片尾的 " 中華文脈,金陵永傳 " 遙相呼應,正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在科舉博物館這個歷史見證前的跨時空對話。
現代快報記者 蔡夢瑩 鄧雯婷 / 文 趙杰 /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