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今年以來,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聚焦“中華藥港”核心區項目建設,堅持以制度創新為引領,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復建,全面推進新醫藥產業轉型升級、持續擴大新醫藥產業影響力。3月18日,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視察“中華藥港”,對相關工作予以充分肯定,他指出:“這里有條件有希望打造具有世界知名度的醫藥產業高地。”
對標國際一流,厚植產業發展土壤
“中華藥港”位于自貿試驗區連云港片區內,規劃面積30平方公里。“藥港”充分用好自貿區、綜保區、國家級開發區三區疊加的政策紅利,全力打造世界級醫藥產業特色園區。
高起點優化政務服務。“藥港”重點聚焦藥企項目承接、行政審批、建設推進、監管服務等關鍵環節,推動流程再造,著力打造“政策最優、成本最低、服務最好、辦事最快”的營商環境。
在項目承接上,“藥港”發揮自貿區先行先試功能,制定出臺“中華藥港20條”政策,自貿試驗區“1+8”政策體系,全力構建有利于醫藥產業發展的生態環境。啟用新的政務服務大廳,成立自貿區企業服務中心,設立自貿區項目審批直通車,“不見面審批(服務)”覆蓋面達99%以上,“1220”實現常態化。“一照多址”“工業項目拿地即開工”“聯合驗收”“證照分離全覆蓋”等改革加速探索。
在項目推進上,“藥港”成立中華藥港招商辦公室,組建項目建設服務中心,為醫藥項目提供全流程的幫辦服務。針對醫藥企業普遍關心的境外投資項目、創業投資項目、藥品生產許可、醫療器械生產許可等重點事項,主動對接省發改、藥監等部門,積極將上級賦權落地,實現“園內事園內辦結”。在監管方面,創新推出市場監管領域免罰清單,43項輕微違法行為免于處罰,受到了企業的一致好評。
在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上,據連云港市委常委、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尹哲強介紹,“藥港”創新建立“聯防聯控聯包”工作體系,通過制定出臺保運營穩發展十二條、編制印發企業疫情防控期間復工導則、協調解決發展要素等方式,全力加快“中華藥港”平臺建設,服務藥企恢復生產。中華藥港核心區項目成為園區內復工時間最早、進展速度最快、完成固投最多的項目。
高水平推進體制創新。體制機制創新是“中華藥港”建設的動力源泉。作為連云港開放型經濟處女地,“中華藥港”主動做港城改革的試驗田,始終秉持敢為人先的改革意識,不斷深化機制體制創新。
在機構設置上,“藥港”以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主體,成立“中華藥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統籌“中華藥港”產業發展、項目建設等重大事宜。領導小組下設指揮部,具體開展招商引資、產業規劃、園區管理、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等工作,協調解決重點難點問題。
在人事改革上,“藥港”指揮部人員打破園區人員的身份限制,實行“身份檔案制、全員聘用制、雙向選擇制、崗位工資制和招商市場化”,重點圍繞醫藥等產業發展,聚焦招商引資、項目推進、企業服務等重點工作,堅持以實績論英雄、定獎懲,把工作優劣與提拔使用、評先評優直接掛鉤,形成人員能進能出、職務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優秀人才能夠脫穎而出,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用人機制。
在園區運營上,按照“政府主導、市場化運營”的總體思路,“藥港”委托第三方專業機構對平臺進行運營管理。探索市場化的選人用人機制,圍繞醫藥產業發展需求,以力達英才計劃為抓手,聚焦招商引資、產業研究、項目管理、企業服務、平臺運營、開發建設、資本運作等關鍵領域,面向全球招聘優秀人才1000名,迅速隆起醫藥產業人才高地,真正做到專業人辦專業事。
全方位推進開放合作。為醫藥企業搭建全方位的開發開放平臺,是“中華藥港”建設的關鍵抓手和重要途徑。
2019年,第三屆中國(連云港)國際醫藥技術大會在園區成功舉辦,吸引了全球四大洲、19個國家的2600多位行業嘉賓參加,共簽訂產業、技術、人才等項目協議23個。大會匯聚了海內外醫藥創新高端要素,促進了醫藥技術成果轉化、加快了醫藥企業的國際交流合作。
按照“一區兩園”的產業規劃,“藥港”全面加快配套設施建設,先期啟動規劃面積6平方公里、總投資90億元、建筑總面積150萬平方米的核心區建設,加快布局智能制造、科技研發、教育培訓、金融服務、辦公展示、人才公寓等功能,為醫藥企業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全要素平臺支撐。二期總投資40億元,總建筑面積65萬平方米,主要建設高端化學制劑產業園,以及人才公寓、教育培訓等載體。
為加速推進產業發展政策平臺,“藥港”探索實施醫療器械注冊人制度試點、藥品研發機構參與藥品上市許可人制度試點,申報建設首次進口藥品和生物制品口岸,設立大型創新醫療設備和創新藥物綠色審批通道,推動全球優質醫藥資源匯聚園區。
平臺共建共享,形成產業創新集群
產業協同發展離不開龍頭企業的引領和資源共享平臺的構建。尹哲強表示,新醫藥是連云港市最具特色、最具優勢、最具潛力的支柱產業。高質發展靠產業,后發先至靠投入。推進“中華藥港”建設,需全力提升功能配套,強推平臺建設全面突破。
“中華藥港”充分發揮恒瑞、康緣、豪森等龍頭企業的帶頭示范效應,推動創建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力推平臺共建、資源共享、生態共筑,全力構建醫藥創新的策源地,爭當成果轉化的承載地,打造產業發展的集聚區。
打造龍頭帶動的集聚區。“藥港”積極鼓勵優勢企業實行兼并重組、技術收購、成果產業化,促進品種、藥號、技術、渠道、資金等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實現全產業鏈、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明星板塊”加速領跑。“藥港”成功獲批國家新醫藥產業基地等載體,形成了抗腫瘤、抗病毒、抗感染、中樞神經系統、呼吸、糖尿病、消化道和心血管、手術用藥和造影劑等眾多明星產業板塊,在中藥現代化、產業國際化等方面成績顯著,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對美制劑出口基地、抗腫瘤藥物、抗肝炎藥物、現代中藥生產基地。
“頭部藥企”高度集聚。“藥港”本土培育了“研發一哥”恒瑞醫藥、“行業黑馬”豪森藥業、“中藥現代化領跑者”康緣藥業、“首仿之王”正大天晴等一批行業龍頭企業。2家企業進入美國制藥經理人雜志公布的2019年全球制藥企業50強名單,成為首次上榜的中國企業。4家藥企分列2019年中國醫藥研發產品線最佳工業企業第一、二、四、八位,“中國醫藥看江蘇,江蘇醫藥看連云港”成為共識。
“上市軍團”實力強大。在2020最新中國上市公司市值500強榜單排行榜上,中華藥港擁有市值過千億企業3家,市值總和達到7000億元。其中A股藥企市值龍頭,H股醫藥板塊市值第一、第二大企業均來自中華藥港,形成了醫藥領域的連云港軍團。
構建醫藥創新的策源地。生物醫藥產業從無到有、厚積薄發,是“藥港”“咬定創新不放松”的結果。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藥港”積極樹立新思維、新理念,運用新措施,搶抓全球醫藥科技創新浪潮機遇,不斷提升“藥港”的產業承載力和創新力。
在創新載體方面,“藥港”牽頭組建了國家抗腫瘤藥技術創新產學研聯盟、醫藥高端制劑與綠色制藥創新聯盟,成立了中藥制藥過程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靶向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長效多肽生物藥物開發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多個國家級研發平臺,誕生了艾瑞昔布、阿帕替尼、硫培非格司亭、吡咯替尼、卡瑞麗珠單抗、甲苯磺酸瑞馬唑侖、甲磺酸氟馬替尼、鹽酸安羅替尼等一批創新藥。2019年,中華藥港藥企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達到11%以上,遠超全國2%左右的平均水平。
在創新網絡方面,“藥港”引導中華藥港藥企積極走出去,先后與哈佛醫學院、美國MD安德森腫瘤中心、英國劍橋大學、法國公共衛生學院、日本東京大學附屬病院等近百家國際頂級醫療機構建立了深層次、常態化合作關系,同時在海外設立研發等分支機構6個,集聚創新藥物研發等領域人才110多名,開展臨床試驗40余項,中藥品種桂枝茯苓膠囊即將在美國開展Ⅲ期臨床試驗。
“藥港”還加快突破醫學難題,按照打造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的目標定位,積極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重點聚焦腫瘤靶向治療、免疫療法等熱點領域重大品種研發和產業化的關鍵環節,通過參與“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等攻關,加快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攻克一批行業難題。獲批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專項創新藥孵化器基地,累計承擔重大專項103項,約占全國的5%。2019年,中華藥港新承擔“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27項,居全國之首;獲批1類新藥5個,占全省62.5%,占全國45.5%。艾陽等“中華藥港造”抗癌神藥受到省委婁書記開年寄語高度點贊。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中藥抗疫顯示出硬核擔當。中華藥港藥企獨家中藥品種熱毒寧注射液、金振口服液抑制新型冠狀病毒作用顯著,多次獲得鐘南山院士、張伯禮院士點贊;其中熱毒寧注射液已經列入國家衛健委《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并隨中國醫療隊一道馳援委內瑞拉。向武漢捐贈代加工生產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仝小林研發的新冠肺炎防控治療中藥協定方藥物,價值2600萬元。
爭當成果轉化的承載地。圍繞項目的落地及市場化進程,“藥港”在項目落地扶持、知識產權保護、研發成果轉化、重大項目申報、仿制藥一致性評價、品種納入醫保目錄、醫院終端對接等環節予以支持,推動新增研發及產業項目優先落戶中華藥港。
一是研發成果加速轉化。僅2019年,中華藥港新獲批藥品上市注冊批件32個,占全省41%,占全國8.3%;新獲批視同通過仿制藥一致性評價藥品批件數13個,占全省59.1%,占全國11.8%;獲批通過仿制藥一致性評價藥品批件數8個,占全省19.5%,占全國3.6%;進入醫保目錄產品621個,國家帶量采購中標12個品種。
二是國內份額不斷攀升。截至目前,中華藥港抗腫瘤、精神類、抗生素、心腦血管、糖尿病等多個明星品種銷量在全國領先,形成銷售過億元單品64個,過10億元單品13個,艾素、澤菲、熱毒寧注射液、瑞彤、造影劑等30余個單品市場占有率全國第一,三家藥企入選國內重點城市醫藥用藥前20強。
三是國際市場率先突破。在推進國內市場的同時,“藥港”加快搶占歐美規范市場、制劑等高端環節,先后有21個原料藥、25個制劑通過歐美等規范市場的質量認證,注射用環磷酰胺在美國市場占有率達51%。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達到350件,海外權益轉讓項目3個,成功獲批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西藥)。創造了眾多的行業“第一”和“唯一”,成為我國醫藥產業國際化的先導之地。
強化政策支撐,營造產業創新生態
“栽下梧桐樹,引來鳳凰棲。”近年來,“藥港”堅持政策體系完善和發展環境營造并舉,全力營造有利于產業集聚、創新孵化、人才引進的產業創新生態,為企業發展提供一片肥沃土壤。
精準供給人才政策。人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要素,“藥港”大力實施“花果山英才計劃”,制定出臺自貿區高層次人才引進政策,對高層次人才按照其個人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給予全額補貼,對諾貝爾獎獲得者等專家學者帶項目、技術和團隊在區域進行產業化的項目,給予最高5000萬元的獎勵,有效激發國際化人才創新創業活力。目前,中華藥港集聚醫藥領域高層次人才近3000人,其中國家重大人才工程18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0人;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8人、省“雙創計劃”人才33人、省“雙創計劃”團隊3個、省“雙創計劃”博士44人,建立院士工作站3個。
務實強化財金支撐。“藥港”每年配套5%的財政收入,定向用于支持醫藥等行業企業團隊創新創業。股權投資基金規模達201.41億元,進一步降低項目初始門檻,撬動優質項目入駐,提高區域核心競爭力。同時設立了50億元的產業發展基金、10億元的生命健康產業招商基金以及2億元的醫藥人才創投基金,為醫藥創新、人才創業提供一站式、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撐。加大資金投入,對已經出臺的政策抓好落實,提高政策兌現率,2019年,中華藥港為藥企減稅10.9億元,做到了“真金白銀”的投入。
全力打造宜居環境。以花果山大道北段為城市發展主軸,圍繞“產、城、人”協調發展、宜業宜商宜居“三宜一體”、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藥港”加快建設5平方公里的猴嘴現代服務業核心區、2平方公里的“一帶一路”民族風情街等六大功能組團,統籌推進自貿區醫藥、融盛雙語學校、特色街區等功能配套,為企業和人才提供更高質量的公共服務。配套設立專門人才服務窗口,配備健康服務專員,開辟專用服務通道,精準提供創業投資、住房保障、配偶就業、子女就學、醫療保障等方面專業化的服務,通過軟硬環境提檔升級,真正讓人才引得進、留得住。
“未來將繼續發揮制度創新優勢,著力建設更高能級載體平臺,打造具有世界知名度的醫藥產業高地,為全省乃至全國開發區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尹哲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