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張晨晨
“大家在土里刨食、吃了上頓想下頓,生產任務完不成,村里窮得叮當響……”在連云港市贛榆區與山東接壤地界,有一個名叫西棘蕩的村莊。20多年前,村如其名,荊棘叢生,貧困落后,因此流傳出這么一段歌謠。然而自1998年以來,這座后進村,卻一躍轉型成為全國最大的尼龍顆粒加工專業村、工業經濟強村和江蘇省文明村。
村還是那個村,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何而來?
原來,村里有了新的“當家人”——鐘佰均。
1998年,鐘佰均堅守“上對得起黨和政府,下對得起村民百姓,中對得起自己良心”的信條,走馬上任這個貧困村——20年如一日,帶領村民通過回收廢舊漁網進行尼龍顆粒加工,大力發展工業經濟,改換村中風氣。如今,行走村間,寬敞的柏油路旁綠樹蔥蔥、繁花點綴;不遠處,別墅棟棟,廠房林立,一幅安居樂業的畫面鋪展開來。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
1997年,為改變落后狀況,鄉里找到在縣城養殖場當副場長的鐘佰均,“你年輕有頭腦,又是黨員,回村帶著大家干吧!” 鐘佰均一度猶豫,“當時我的工資是村支書補貼的5倍多,有點舍不得。”最終,鐘佰均還是不顧家人反對,1998年初回村挑起了重擔,這一干就是20多年,“我的根在農村,我要用一生報答我的鄉親。”
擺在他面前的是個一窮二白的爛攤子:村集體負債近20萬元,人心渙散,連黨員大會都開不起來。如何走出困境?臨危受命的鐘佰均,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解決黨組織軟弱渙散問題。鐘佰均先對村干部“約法三章”,提出“不吃老百姓的飯,不收老百姓的禮,不在家里辦公”的“三不”要求;同時,建立村干部履職目標責任制,并對黨員分類管理,按人分任務、立規矩、兌獎懲,打破以往吃“大鍋飯”“干多干少一個樣”的局面。
此外,鐘佰均還創新建立黨員積分“紅黃綠”三色評分制度,綠色評優、黃色警告、紅色誡勉談話,給黨員排定位次,從制度上形成了黨員創先爭優長效機制。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為了能讓支部成為全村發展的“火車頭”,鐘佰均又提出了西棘蕩“權力清單”,制定了“黨委提議、兩委商議、村民代表聽證”的三合一決策程序,實行村干部坐班制,村里的大小事務、收支款項全部公開,讓群眾知曉,接受群眾監督。
一時間,村里的事情順了,制度規范了,村民對干部的怨言少了。慢慢地,找村干部辦事的群眾多了,黨員干部的腰桿也直了。
“窮不怕,怕的是失去斗志!”
隊伍強了,帶領村民摘帽脫貧成了鐘佰均的頭等大事。他常鼓勵大家:“窮不怕,怕的是失去斗志!”他堅信,只要邁開步子,選對路子,一定能掙到票子。土地是村民的命根子,鐘佰均一開始想從地里找“黃金”。
他先后引進一些高產經濟作物,但項目接連失敗。一時間,議論紛紛。“我本身就是土生土長的這個村的人,即便是再難我也想試一試,只要說找準一條好的致富路子,我相信一定能把西棘蕩村的窮根拔掉。”
鐘佰均沒氣餒。他在縣城工作時發現贛榆沿海一帶的廢舊漁網都被回收到浙江余姚,便不經意地問道:“收這些破舊漁網干啥?”這一問,讓他眼前一亮。原來,這些漁網是準備加工成尼龍顆粒售賣給塑料制品廠,變廢為寶,收益可觀。“我們村離海近,廢舊漁網資源豐富,何不把客商請到村里建廠,推進尼龍顆粒加工業?”
然而,在他準備大干一場時,村里卻沒人響應,世代務農的村民擔心虧本,不敢“下水”。鐘佰均就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當晚,他帶著煎餅大蔥,連夜搭乘運輸廢舊漁網的貨車趕赴寧波,邀請客商來村投資建廠。然而,客商嫌西棘蕩村路遠地偏,就是不來。一次次拜訪,一次次勸說,終于,客商被他的赤誠打動,答應實地調研。然而,天公不作美,客商來時正好趕上雨天,村里的一條土路踩得稀巴爛,客商的小車停在村外開不進去。得知建廠的地方還沒通電,客商二話不說,掉頭就走。
眼看致富美夢就要破滅,鐘佰均沖了上去,“給我三個月,缺什么補什么,包你滿意!”接下來,村里修路建廠,一片熱火朝天。項目一完工,鐘佰均又馬不停蹄地趕赴寧波。客商看到疲憊不堪的他只要談起村里發展時就精神百倍,徹底被他的激情感染,握著他的手激動地說:“鐘書記,你是干事的人,我認了。”2000年,鐘佰均引進投資100萬元,在村里建起第一個尼龍顆粒加工廠,當年就盈利40多萬元。
尼龍顆粒加工產業讓村民看到了希望。許多人沒有啟動資金,他又一趟趟跑信用社,以個人名義為大家擔保。短短3年,鐘佰均帶領百余戶人家從事該產業。群眾創業無資金,鐘佰均以個人名義擔保;沒技術,鐘佰均與黨員干部手把手教;沒市場,鐘佰均帶著黨員一起跑。如今,西棘蕩村成了全國最大的尼龍顆粒加工專業村。
“致富不光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
昔日窮村走上小康路,如何在精神層面追上物質的發展步伐?鐘佰均一直在努力,“致富不光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這是鐘佰均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于是,帶領鄉親們把西棘蕩村建成文明、民主、法治的標桿,成為他的新奮斗目標。
鐘佰均請來專業設計人員,對村莊進行細致規劃,居住區、產業區、養老區、健身廣場……各個功能區井井有條。村集體前后投入1000多萬元,用來修路、綠化、亮化;村集體補助每戶5萬元,將老房子原地翻建。有些老人和困難戶無力翻蓋新房,鐘佰均拍板劃出一塊土地,村集體拿出600萬元建起居家養老小樓和別墅新村,通過置換、分期付款,讓他們也住上了新房子。
教育也是鐘佰均關心的問題。1998年上任時,西棘蕩的小學是全鎮最差的學校,教室是危房,路遠難走,好老師沒人愿意來,一個班80%的學生考試不及格。鐘佰均說:“咱們村里的孩子能不能有出息、村子能不能進步,全靠教育!”就這樣,西棘蕩建起嶄新的學校,又設立青年教師基金,吸引他們安心留下任教。如今,西棘蕩村的小學和醫務室在附近已小有名氣。
“要讓村民在增收之外,共享更多村集體的發展成果,讓咱們村的老百姓都過上城里人的生活。”鐘佰均這個樸素的心愿正逐步實現。這些年來,西棘蕩用制度規范人、用文化熏陶人、用文明溫暖人,村里建起鄉賢園,每年評選好婆婆、好媳婦、最美村民……打架斗毆、打牌賭博的少了,鄰里之間互幫互助的多了,一股和美好村風暖了全村人的心。
近年來,鐘佰均先后獲評“全國勞動模范”“全國農村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中國好人”“ 江蘇省優秀基層黨組織書記”“吳仁寶式優秀村書記”等稱號。
現在的西棘蕩村,成了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但鐘佰均仍不滿足,他滿懷希望地說:“我們還要繼續奮斗,帶著大家過上更幸福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