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在浦南鎮19個行政村(社)中,江浦村是全鎮第一村;在我市成千個行政村中,江浦村是全市首批被命名的“示范村”;在全國數以百萬的行政村落間,江浦村也是數得著的獲得過“全國美麗宜居示范村”稱號的村莊。江浦的變遷,村民都說有5個“想不到”。
想不到經濟發展這樣“快”。2001年村子剛合并時,產值僅為2600萬元,人均年收入3000元多一點,今天在黨委的帶領和組織下,全村生產總值翻了10倍,村集體年收入超百萬,全村人均收入2.7萬元,戶均存款達15萬元。
想不到生活質量這樣“高”。江浦村的“新三化”著實迷人:“基礎設施城鎮化,公共服務社區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在許多農村被看作天方夜譚的“大變化”,在江浦已成現實:全村通電、通水、路道硬化、綠化、亮化率均100%,網絡入戶率達95%,新修大道達市區、機場僅需20分鐘車程,村民集中居住率超90%;衛生改廁達標率100%,垃圾處理率98%,秸稈綜合利用率100%,綠化覆蓋率50%,村自來水飲用率100%,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100%。
想不到村居環境這樣“美”。江浦新村公共配套有服務中心、幼兒園、衛生室、老年活動室、圖書室、健身房,有文藝室、棋牌室、文化廣場,還有整齊漂亮的商業街。生活區不論樓房、別墅都是清一色“徽派風格”,樣式新穎,格調優雅,令人滿意的240平方米,986戶村民現已入住205戶。
想不到產業發展這樣“牛”。該村上演了一部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雄渾壯麗“大戲”。一個現代農業產業園,靠十數家大型龍頭企業和幾十家家庭農場,撐起了臺柱子,且又各具特色惹人喜愛,例如市場有名且受人追捧的“富硒米”在這里,最好吃的西紅柿“草舍”和“三番”在這里······在農民們眼里,江浦的設施農業不僅僅是一棵棵“搖錢樹”,更是一只只“聚寶盆”,現在江浦村村民手中每兩個錢,就有一個錢是從設施農業來。
想不到鄉村旅游這樣“火”。江浦村屬于市區“30分鐘經濟圈”的核心地帶,5個觀光區,20多個景點,吸粉無數,吸金可觀。每到旅游旺季游人如織,他們到野趣采摘區去采摘,到開心農場去垂釣,到藕塘邊體驗“荷塘月色”,到火車餐飲區享受“農家樂”,豐富多彩的鄉村旅游,拉動經濟發展的馬車穩步前進。
李羅華,1987年任自然村郎墩村的黨支部書記。2001年郎墩、包埠、團結和龍江4個自然村合并成江浦村。李羅華又被選為合并后的江浦村的黨支部書記。
當年合并時,4000多人的江浦村,接轉下來156多萬元欠賬。那段時間,村委會每天只要一開門,討債要錢的就找上門來。李羅華找來村民公認的公道人、村委會的會計范寶友,一戶一戶把賬理清,屬于村里欠村民和村民欠村里的,互相沖抵。沖抵后,余下的賬誰欠誰還;屬于村民無償占用村里資源的,還按當年的所謂合同沖抵債務,但到期必須收回,再拿錢承包。就這樣,除了該還賬的還賬,該沖抵的沖抵,該收回的收回,江浦村的歷史欠賬5年間全部還清。
2004年底,村里第一次全額發上村干部的生活費,村里第一次有了百畝土地發包的集體收入20多萬元,第一次為20多戶貧困戶過節發放了每人80元的慰問金,江浦村的經濟運行開始走上了正軌。
鄉親們說,李羅華“大事有辦法,難事挺起腰”。他不僅還清了欠賬,還帶領鄉親們走上了發展致富的道路。他用自己的積蓄,開發了富硒米產業。投入約20萬元,上馬富硒米加工企業,把當地農民種的富硒米收購上來加工成優質大米,讓30多戶鄉親每人每年增收3000至4000元,同時帶動了一批村里勞動力就業。
眼看土里刨錢太慢,他又千方百計招商引資。在一次省農洽會上,李羅華遇到了一位有實力的陜西客商張建平。在李羅華的軟磨硬泡下,張建平很快決定到江浦村投資開發農業新產業,興建現代新型農業的“夢工廠”,江浦第一批100多個現代“職業農民”,就出自張建平的公司。張建平的創業之花在江浦開得姹紫嫣紅,讓一個又一個操不同口音的投資人紛至沓來。
坐落在江浦村的現代農業產業園,是真正意義上標準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它用幾百項農業高新技術,打造了一個又一個高新科技板塊,幾乎是入駐一個企業,就帶來一個系列的現代農業新科技。單說一個集瑞園,就含有20多項農業新科技。老板也不把這些技術藏著掖著,手把手教給農民,一個公司,就帶給了江浦20多項新科技。它的單體大棚占地22畝,為國內最大,種植的品種達30多種,僅一個小西紅柿,就有十幾種,有的品種還是在太空中培育的。
以新興科技立足的產業園和以黨員為骨干的農工團隊,成功興起與老板雙贏的產業。一方面村里借鑒蘇南經濟發展管理模式,把土地變成股金,把村民都變成持股者,一個叫江浦社區股份經濟合作社的龍頭企業,吸收了849戶共3301位村民,人手一股,個個成為股民,將全村已流轉的8500畝土地納入股份合作社運營管理。農民流轉土地后有3個收益:先按每畝1200元獲得流轉費用,然后從股份合作社獲得分成,再之后還可以“洗腳上岸,就近做工”,也可以選擇到外地打工。另一方面,農業企業主在“老板下鄉,帶動老鄉”的同時,因獲得了優質的土地資源、成熟的勞動力、優惠的投資政策而贏得不斷增長的效益。江浦現已經通過農產品認證和產地認證24個,其中綠色認證1個、無公害認證23個。
2012年江浦被列為全市城鄉統籌示范試點,城鄉統籌示范的“點題”是走小城鎮建設之路。全力推進落實國家大政策之下的點題破題,于是就產生了“江浦模式”:以新村建設為中心,帶動鄉村向城鎮轉型。新村規劃設計獲全市規劃設計一等獎,新村建設融文教、衛生、商業街、便民服務中心、村史館、污水處理廠、垃圾中轉站、居民新社區于一體,4個自然村所有道路全部硬化,路燈亮化,道路兩邊全部綠化,下水道配套齊全,全部實現“三化一條街”。更出色的是目前江浦在民主法治、新農村建設、檔案建設、黨的建設、經濟水平、綠化示范和一村一品多方面,都跨入省級先進村行列,早在2015年3月,就成為全市首家通過國家驗收,被評為國家級“民主法治示范村”。
“農民給我一方土,我還農民一座城”,擔任黨支部書記32年來,李羅華帶領江浦村“兩委”,以時不我待的努力把當年為民惠民的承諾變成生動的生活現實。如今的江浦村,產業強、村民富、環境美、風氣好,村民有事沒事就去黨支部。農村變城市,農業變企業,村民變股民,大家都過上了好日子。今昔對比,村里的老黨員紛紛感慨:“幸虧當年選了一個好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