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開始融入了百姓生活的各個方面。江蘇如皋益農信息社是推進信息進村入戶的一個縮影,是打通農業電子商務、信息服務“最后一公里”的一把利器,信息進村入戶工程讓農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便利的公共服務。
“自從村里有了益農社,在家門口就能收貨了。”看著信息員送來的衣服,經濟技術開發區平園池村的村民蔡偉笑得合不攏嘴。他對記者說,“去年村里建立了這家益農社,既能幫助我們代繳費用,又能在網上買日用品,我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讓信息員幫訂了一件衣服,沒想到很快就收到貨了。”
蔡偉口中的益農社是依托平園池村便民服務中心而建的益農信息社示范點。別看面積只有20多平方米,設備卻很齊全,電腦、攝像頭、電視顯示屏,一樣不落。站點日常也有專人在崗,為村民們提供服務。
“平時有很多老百姓,到這里來讓我們幫著充話費或者是從網上買車票。”平園池村益農信息社信息員劉春貴笑著說:“前幾天,有個老鄉告訴我,他要去鎮上充話費,我說我這里就能辦,充好后,他說他還要去鎮上繳電費,我說我也能辦,繳完費后,他說他還要去鎮上買車票,我說我這兒都能辦。就這樣,那天他沒去鎮上也辦完了所有的事情。”
(記者和如皋各街道信息員參觀益農信息社。)
其實,除了充話費、買車票,益農信息社還可以提供政策法規講解、遠程醫院掛號、農業技術推廣等一系列便民服務。此外,它還是個既能買又能賣的綜合平臺。
“我們十分看好農村信息化的市場前景。我們直接從廠家把農資推廣到農民手中,價格方面要比市場價便宜10%到20%。”蘇農農資江海蘇中分公司的高竹青告訴記者,在平臺上,只要填寫品種、價格、地址等基本信息,經過審核,農戶就能夠把自家的農產品銷售到各地區了。“就拿平園池村的藕來說,我們要看藕是不是真的天然有機,還要檢查它的品相。我們在每個村都有一個信息員,通過平時的信息采集,保證貨物的真實性和質量。”
(村里的信息員將農產品打包發貨)
“只要對農民有利,我們都歡迎。推進農村信息化,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電商平臺對接,既可以把本村的優質農產品賣出去,又可以讓農民買到質優價廉的產品。”平園池村黨總支書記劉煒建說。
據介紹,益農信息社主要提供四種服務:農業公益服務。如遠程專家診療動植物疫病、政策技術市場信息咨詢類服務全部向農民免費提供。便民服務。開展水電氣、通信、金融、保險、票務、醫療掛號、法律咨詢等服務。電子商務。開展農產品、農資及生活用品電子商務,提供農村物流代辦等服務。培訓體驗服務。開展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產品培訓,提供信息技術和產品體驗。劉春貴介紹說:“現在的平臺還僅僅是個初級版本,以后隨著平臺的不斷提檔升級,功能也將持續優化,將為老百姓提供更便捷的服務。”(丁佐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