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今天我們來關注民生。什么是全面小康?答案歸根結底,要看老百姓的切身感受。江蘇"民生快車"的提速,讓越來越多看得見摸得著的獲得感,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親密擁抱。
無錫網友"安吉拉":有了地鐵加高鐵的無縫銜接,我過上了每個工作日在無錫和上海之間穿梭的雙城生活。
連云港網友"一木":跑馬拉松既挑戰自我,更體驗了江蘇不少城市的健身步道,美得各有千秋。
網友"田樹林":由于一些特殊原因,個別低收入農戶還住在蘆草搭的老房子里。全面小康,不能讓這些人掉隊。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低收入人口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任務。如何補齊農村低收入人口這塊突出"短板"?走進宿遷市泗洪縣西南崗看一看。
【精準扶貧 一個不少奔小康】
"西南崗"是宿遷泗洪縣一片670多平方公里高低起伏的崗丘地的總稱。由于土薄水荒,土地產出效益低,長期以來,"貧困"就像在這里生了根。
37歲的王恒梅是當地生活困難的老鄉中的一員,由于丈夫腿腳不便,失去工作能力,一家四口僅僅靠種植小麥和玉米為生,一年收入只有萬把塊。王恒梅坦言,這樣的日子感覺“一點奔頭”都沒有。
今年2月底,西南崗13個省定經濟薄弱村迎來了新一批省委駐泗洪幫扶工作隊。經過走村入戶、調查摸底,利用現有2.5萬畝高效生態林果基地,因地制宜發展種植業增收的"綠色脫貧"之路逐漸清晰。
幫扶隊員與村干部一道,把原本都交由大戶承包的桃園分出一部分,反租給低收入農戶,并幫助解決貸款,請來種植大戶教大家栽培和管理技術?,F在僅王恒梅一家,今年就能增加凈收入4萬多元。
泗洪縣天崗湖鄉王集居村民王恒梅:心情特別好,精神都特別充沛,感覺就是好像生活過到絕境,走上一條死路的話,現在重新走出一條路來。
想要持續增收,關鍵還得在農產品提質增效上下功夫。桃子上市時間比較短,村里又與粽子廠合作,嘗試把黃桃做成餡,延長銷售周期。桃子成熟后,需要大量塑料箱裝運,村民們又開會商議,利用幫扶資金建起一個小型周轉箱加工廠。
省委駐泗洪縣幫扶工作隊隊員田樹林:我們包裝箱加工廠建成以后,可以幫助解決7戶身體條件不是太好,又存在一定勞動能力的低收入戶,每年穩定地增收1.5萬至2萬元。
由于歷史、環境、個人等原因,目前,我省仍有277萬建檔立卡的農村人口處在相對貧困線下。
"十二五"時期,省財政安排專項扶貧資金46.6億元,片區幫扶資金353.8億元,發放扶貧小額貸款149億元,使經濟薄弱地區生產生活條件得以明顯改善。
"十三五"時期,省財政將繼續安排扶貧開發專項預算超過60億元,全省進一步明確了"6+2"的片區整體幫扶格局:
成子湖、西南崗、漣沭結合部等6個片區是蘇北扶貧開發的主戰場,黃橋、茅山等革命老區是蘇中蘇南地區的主要幫扶區,
力爭用5年時間,通過精準扶貧,使這些重點片區面貌顯著改善,基本公共服務主要指標接近全省平均水平,821個經濟薄弱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到18萬元, 真正做到幫扶對象"一個不少、一戶不落"。
省委駐泗洪縣幫扶工作隊隊長、泗洪縣委副書記趙正馳:精準扶貧就要因地制宜找準路子。幫扶款的使用,不能撒"胡椒面",花出去就要有效果,在帶動低收入農戶和經濟薄弱村增收致富上最大程度地見效益。
【公平共享 讓幸福更有"質感"】
2014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鎮江視察時指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要推動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醫療衛生資源下沉。對于這一命題,全省各地展開了實踐探索。
在鎮江潤州區黎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2歲的腦外傷患者楊華競剛剛做完四肢聯動康復訓練。3個月前,不幸遭遇車禍的他經搶救進入康復期后,從大醫院轉到了家門口的社區醫院。現在,他基本上已經能夠站立了。
2015年,鎮江共有16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與兩個三甲醫院為核心的醫療集團"結親",開設了康復聯合病房,由上級醫院和基層醫務人員共同為康復期患者提供后續治療和康復、護理服務。
鎮江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周小平:我們派出我們科室的醫生和高年值的護士,到這邊來擔任病區的主任和護士長,所有的考核和要求都按照我們三級醫院的病區的管理和要求去進行。
通過機制創新,以往集中在三甲醫院的優質醫療資源被順利引導到基層,在社區醫院全科專科聯合門診,患者每周都有機會直接掛上三甲醫院坐診醫生的專家號。在鎮江,60歲以上經濟困難老人在看病時,還能享受到免費的基本醫療服務包。
鎮江市衛計委主任林楓:也就是在他所在社區去看基本醫療范圍內的所有項目,他不需要掏錢,由我們救助基金、醫保基金跟慈善基金聯合支付給社區。
著眼于提高百姓的獲得感,以補齊民生短板為引領,來提升社會建設,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社會文化生活需求,是"十三五"時期"邁上新臺階、建設新江蘇"的實踐方向。
今后5年,全省將支持城鄉勞動者創業50萬人,城鎮新增就業500萬人,開展職業培訓3000萬人次,促進非農領域成為農民增收的主渠道,使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繼續縮小,提前實現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
與江蘇發達的高速路網相比,鐵路尤其是蘇北鐵路建設仍是明顯短板。到2020年,我省將新增2條鐵路過江通道,蘇北蘇中地區鐵路營運里程增加1000公里以上。
針對教育、健康、養老服務等領域存在的短板,到2020年,我省將改造棚戶區70萬套。
新建改擴建幼兒園1000所,滿足"二孩"政策落地后學前教育資源的短缺,建設200個區域性基層醫療衛生服務中心,進一步完善城鄉基層"15分鐘健康服務圈"。
"十三五"期間,全省用于"十三五"補短板專項工程的投資將達到2.8萬億。
◆嘉賓觀點◆
到2015年底,江蘇411萬低收入人口已整體達到4000元脫貧標準,率先實現國家確定的2020年脫貧目標。在國家現行標準基礎上,我省又明確"十三五"期間以人均收入6000元為新一輪扶貧的標準。江蘇為什么要把扶貧標準再提高?
省委農工辦(省扶貧辦)主任趙旻認為,提高扶貧標準,契合率先發展定位。江蘇自加壓力,確定人均收入6000元的扶貧新標準,主要是出于以下三個方面的考慮:一是一般情況下相對貧困標準可在當地農民人均收入的30%~50%范圍內確定。2020年我省全面小康農民人均收入的目標值大約為20000元,6000元標準是按照30%的下限來設置的。
二是國家扶貧標準是2010年確定的2300元,按不變價折算2015年是2855元,到2020年大約是4000元,我省必須有一個高于全國標準的地方標準,有個江蘇"最低數";
三是要合理確定扶貧對象和規模。按照人均收入6000元的標準,需要幫扶的低收入人口277萬,占全省鄉村人口的5.8%,規模比較適度。
在脫貧奔小康的路上,還有哪些問題和挑戰需要破解?
省委農工辦(省扶貧辦)主任趙旻認為,創新扶貧手段 全方位緩解相對貧困。
我想在省十三五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中,必須重點解決好這樣幾個問題:
一是針對高致貧原因解決支出型貧困的突出問題,特別是解決好大病和長期慢性病的問題;
二是加大低收入家庭子女教育扶持工作的力度;
三是要重視解決農村養老問題和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問題;
四是健全低收入農戶穩定增收的機制。
網友怎么說?
一位網友說,希望加快發展設施便利的專業化養老社區,讓"老有所養"更有質量。
另一位網友說,現在自媒體很火,希望建立更多面向大眾的互聯網創業服務平臺。
還有一位網友說,希望為殘疾兒童開展的"送教上門"服務常態化,希望城市無障礙改造更加完善。
未來5年,我們將用老百姓的滿意度與獲得感為評價標準,拉長補齊全面小康建設中的短板,讓五大發展理念在江蘇扎根更深,結出更多碩果。
11集全媒體大型新聞行動"新江蘇,再出發"到這里就結束了。對全省人民來說,江蘇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踐,依然如火如荼地行進在路上。
我們相信,在"十三五"規劃藍圖的指引下,通過全體江蘇人民的共同努力,一定能讓"強富美高"新江蘇的現實模樣更好更早地融入每個人生活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