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_久久激情视频久久_日韩欧美一二区_久久国产日本精品

logo

列表頭部廣告一條

新聞 新聞> 綜合新聞

蘇黔寧魯聯動聚焦鄉村振興:讓鄉村成為人人向往的幸福家園

【連網】

太倉市沙溪鎮洪涇新村農民集中居住區多彩靚麗。計海新攝 視覺江蘇網供圖

美麗鄉村,是一條潺潺流動的小河,一個灑滿陽光的小院,一片充滿希望的田野,是抹不掉的故鄉情愫。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交匯推進的關鍵時刻,江蘇、貴州、寧夏、山東四省區黨報聯動,傾聽各方聲音,共話家鄉一村一落、一山一水,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

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推進鄉村振興

全國人大代表、鎮江市丹徒區世業鎮先鋒村黨總支書記 聶永平

“你嘗嘗我們的草莓,口感是不是鮮甜、脆爽?”見到記者,全國人大代表、鎮江市丹徒區世業鎮先鋒村黨總支書記聶永平,從保鮮盒里拿出兩顆草莓遞過來。他說,這種高架草莓每斤賣到五六十元,畝均收入達5萬元左右。

這顆草莓,正是先鋒村發展高效農業結下的“金果子”。2013年,先鋒村籌資400多萬元規劃四季春高效農業園,建設12畝高架大棚種植番茄、辣椒、水芹。聶永平帶著4名黨員干部先干起來,到山東壽光市學習蔬菜種植,然而,當年冬天的一場霜凍,把番茄苗全部凍死,直接虧損8萬多元。村干部們打起退堂鼓,因為當時他們月收入只有850元。聶永平自己承擔全部虧損,把其他人的股金全部退還。“在土地上做文章,必須走高效農業發展之路,我不會停下來。”聶永平說。后來,他引進高架草莓項目,終于獲得成功。

2001年,聶永平擔任村委會主任時,先鋒村還是貧困村。通過發展高效農業,先鋒村在2015年實現脫貧目標。去年,先鋒村人均年收入達2.6萬元,村集體收入超100萬元。今年5月,先鋒村引進的金色年華康養項目也將試運營,一期項目每年為村集體增收41萬元,常年用工在200人以上。

“鄉村振興,要有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隊伍。”聶永平說。為了培養更多鄉土人才,先鋒村組織農民到鎮上參加農技培訓,邀請園區技術人員手把手現場指導。現在,村里不少60后有了一技之長,成為高效農業領域的“土專家”。最令聶永平驕傲的是,先鋒村戶籍人口2150人,常住人口1500人,“引進產業后,留得住人,村里人人有事做”。

先鋒村近日評選出3名優秀黨員,標準是“關心群眾困苦、支持村委會工作、具有奉獻精神”。村干部不參加村級優秀黨員評選,把機會留給普通黨員。聶永平說,76歲的老黨員吳書靜2006年起負責村里的綠化種植,每一棵樹都凝結了他的心血和汗水。村里一些退休村干部、老黨員擁有豐富的社會閱歷和良好的社會威望,他們成為宣傳政策的幫手、調解矛盾糾紛的能手。“通過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確保農民安居樂業、農村社會安定有序。”聶永平說。

“鄉村振興沒有現成的路可走,最重要的是因地制宜。”聶永平說,必須遵循鄉村建設規律,急不得、慢不得,要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標,讓農村成為人人向往的家園。

新華報業全媒體記者 倪方方/文 吳勝/攝

人勤春早,“金土地”里產業興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樂平鎮塘約村黨總支書記 左文學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樂平鎮塘約村黨總支書記左文學赴京參會時,村口的蔬菜種植基地里,金土地專業合作社的社員正忙著栽種韭黃。這種金黃色的蔬菜,一年能收割三次,畝產達1250公斤,每500克售價在4元左右。

“鄉村振興,核心是產業振興、人才振興,首先要解決百姓的收入,其次要解決人才的問題,第三是解決地方的治理,最終實現生活現代化、文化現代化。”作為經驗豐富的老支書,左文學思路很清晰。

“我們塘約一路走來,首先靠產業脫貧,全村4000多畝土地全部股份制經營,激發村民的內生動力。”左文學說,2015年開始,塘約探索多元化現代農業轉型,把原來種出來沒有人買的,改成附加值高的產業;從依靠批發市場、經紀人銷售改為以產定銷,并且配套冷鏈物流,集約化發展,提高農產品競爭力。

“我們村主要種植茄子、西蘭花、花菜、韭黃等,收益比原來提高一倍。今年還發展了黑珍珠櫻桃、艷紅桃、紅脆李,明年還要引進無花果、日本甜柿,進入豐產期后預計收益超過1000萬元。”左文學說。

百姓富,還要生態美。左文學說,塘約2017年起開展村莊環境整治,去年改造升級,實現聯戶路、庭院整治、村容村貌整治全覆蓋,完成硬化聯戶路99.5萬平方米、硬化庭院90萬平方米,95%的村民住進樓房,垃圾清運系統全部完成,每個自然村寨都聘請保潔員。村民的生活、生產、環境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村莊環境好,村民的福利更好。去年,塘約村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362萬元,村民人均收入14140元,八成農戶年收入逾5萬元,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在塘約,紅白喜事都由村里操辦,村民醫保全由村集體繳納。“百姓的幸福感很強,都說,現在的生活好,一是黨的政策好,二是團結的力量,三是共同自治的效果。”左文學說。

“我們正在做河道景觀,下一步接著搞溫泉開發。”左文學說,與產業一同發展的還有農旅一體化,塘約村引進旅游公司探索農旅融合,把5.7平方公里的土地細分為“稻香梯田農業示范區”“荷塘月色游覽區”等各具特色的小區,一個田園農耕、農旅結合的多元產業即將呈現,村莊更美,一二三產業聯動,還能帶動更多富余勞動力就業。

左文學表示, “鄉村振興路徑有很多,關鍵在轉變,要重新構建鄉村的社會管理、產業結構,實現產村融合、產創融合、產居融合等。”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龐博/文 鄧剛/攝

書香馥郁,土地才能生機勃發

全國人大代表、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紅寺堡區紅寺堡鎮玉池村村民 馬慧娟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強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統籌銜接,確保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農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水平”,這讓全國人大代表、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紅寺堡區紅寺堡鎮玉池村村民馬慧娟充滿信心。

1980年出生的馬慧娟,初中畢業就離開校園,但用筆記錄生活的“文學夢”一直扎根心底。2001年,她隨家人從“苦瘠甲天下”的寧夏西海固地區搬遷到紅寺堡區。隨著網絡、手機的普及,她的夢想有了實現的載體。剪羊毛、蓋房、相親、紅寺堡的風雪……2010年開始,在勞作之余,她用手機創作近百萬字的文學作品。過去8年間,她在網上發表近百萬字的散文、隨筆,光手機就摁壞了7部,因此被譽為“拇指作家”。

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后,鄉村文化振興成為馬慧娟關注的焦點。她連續走訪20多位民間藝人,梳理傳統技藝的傳承情況,傾聽老師傅們關于傳承保護傳統文化的建議。

“鄉村振興,既要發展產業、壯大經濟,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兩者相互促進,缺一不可。”馬慧娟說,她在去年全國兩會上提出“保障群眾基本文化需求,支持寧夏縣級‘兩館’達標建設”的建議,得到有關部門回應。

今年全國兩會,鄉村文化建設依然是馬慧娟關注的重點。她說,農村各項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網絡實現全覆蓋,智能手機走進千家萬戶,很多行政事項辦理、生活繳費、醫療教育等和群眾密切相關的事情走向智能化,但農村很多人不會使用電腦、網絡,如何不做新時代的“文盲”需要給予關注。

寧夏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根據引黃灌區、中部干旱帶、南部山區不同區域特點,因地制宜編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圍繞鄉風文明,寧夏建成一批農村道德講堂、新時代農民講習所和文化大院等思想文化陣地。組織開展傳統村落、古建筑、農業遺跡等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推進文明村鎮、文明家庭、星級文明戶創建活動,持續推進移風易俗,建設文明和諧鄉村文化,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只長莊稼的土地是貧瘠的,有了文化的支撐才能使土地富有生機。”馬慧娟說,去年4月,由她牽頭創辦的紅寺堡區首家農民讀書社—— “泥土書香”掛牌成立,目的是引導農民學習文化知識,尋求脫貧致富方法。在讀書社吸納的首批22名社員中,有20名是女性,其中有一半是文盲。“讀書社成立互助學習小組,由識字的社員教不識字的社員,如今大家都能識字看書了。”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河南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為基層文化建設指明方向。”馬慧娟說。下一步,馬慧娟計劃在紅寺堡區每個村子都成立讀書社,同時引進技能培訓,讓紅寺堡區這個全國最大的生態扶貧移民集中區和全國人民一道,同步邁進小康社會。

寧夏日報記者 李志廷/文圖

人才濟濟,叫響“棚二代”創業品牌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聊城市茌平縣賈寨鎮耿店村黨支部書記 耿遵珠

去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激勵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打造一支強大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

“一年來,耿店村大棚發展到700多個,‘棚二代’創業園建成后,將吸引帶動本村和周邊1500多名農村青年返鄉追夢。”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聊城市茌平縣賈寨鎮耿店村黨支部書記耿遵珠,談起鄉村振興有說不完的話:“我結合耿店村一年來的變化,就推動鄉村振興提出建議。”

耿店村種大棚的青年人越來越多,叫響“棚二代”品牌。去年,有10多位本村年輕人返鄉創業,還帶回10多位外地媳婦、外地女婿,大家爭著當“棚二代”。2010年大學畢業的曹有忠,在長沙、北京、濟南等地打拼多年,去年春天決定回村創業。“村里家家住樓房,年輕人靠種菜掙錢,回來創業有前途。”曹有忠認為,村里的年輕人多數種菜,種水果在耿店村還是空白,市場前景更大。在村黨支部的幫助下,他僅用一周時間完成土地流轉。村里已建好11個種葡萄的大拱棚,“拎包入住”即可。

80后耿付建這一年精力則主要放在創新上。村黨支部組織“棚二代”到山東蘭陵、江蘇宿遷等地參觀學習現代農業技術,讓耿付建開闊了眼界,打開了思路。如今,他種菜用上物聯網,棚里裝備“大棚小喇叭”(溫室傳感器),在家里看手機,就知道棚里的溫度、濕度等。

耿店村正在建設的“棚二代”創業園里,耿遵珠自豪地介紹:“我們與江蘇綠港現代農業科技公司合作,建設占地800畝的‘棚二代’創業園,目前建起4座玻璃溫室、31座日光溫室,最大的一座占地20多畝,9個已投入使用。”

創業園建成后,將進一步壯大“棚二代”這個群體,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我們已注冊‘棚二代’商標,下一步將打造從地頭到餐桌的產業鏈,把蔬菜賣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去。”耿遵珠說。

大眾日報記者 王兆鋒/文 房賢剛/攝

相關新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洞头县| 聂拉木县| 平利县| 兴义市| 嘉义市| 应用必备| 佳木斯市| 平潭县| 富锦市| 喀喇| 安岳县| 富民县| 太原市| 兴文县| 林西县| 屯昌县| 永清县| 自贡市| 涿州市| 鹤山市| 都匀市| 本溪| 九寨沟县| 苗栗县| 崇左市| 石泉县| 叙永县| 繁昌县| 青阳县| 如皋市| 建昌县| 河北区| 河西区| 尼木县| 瑞丽市| 广宁县| 平安县| 清流县| 贺州市| 盐山县| 峡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