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我們企業訂單很好,但是今年開工后,工人缺口很大。“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常州老三集團有限公司工會主席,李承霞對制造業“招工難”有著深切感受。
去年,為了提升工人的待遇,李承霞針對公租房變“公平房”等問題提出了建議。這一年來,不少地方已經有所改善,但對于人力需求較大的企業來說,仍然略顯不足。
“崗位無貴賤,分工有不同”,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工程技術實訓中心主任王紅軍認為,年輕一代與老一輩不同,他們成長在互聯網時代,接觸的信息更多,除了追求基本的溫飽與物質滿足,他們還有個性化的需求。
王紅軍說:”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也發現,如果一個專業有30%的人從事專業對口行業,那已經很不錯了。我有一個學機械的學生,他成績很好應該去做工廠這一行的,但他最后去出版社賣書去了,我當時很驚訝。但是孩子不覺得,他說他喜歡出版。”
一方面是人才的短缺,另一方面則是“機器換人”的如火如荼。伴隨著制造業的發展,工廠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在江蘇鎮江的一家特種氣瓶車間里,通過安裝一批智能化特種氣瓶閥門設備,從下料到成品生產的全流程工序可以節約四分之三的勞動力資源。李承霞告訴記者,現在缺乏的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工人,而是跟機器生產具有配套能力的技術工人。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要強化激勵,用好人才,使發明者、創新者能夠合理分享創新收益。
為了鼓勵大家提高生產效率,李承霞所在的公司就在用真金白銀激勵一線工人創新:“比如說衣服的袖子,一線工人一天正常可以做200件,但是又工人想辦法做到1000件,提高了生產效率。2017年,這樣的點子我們獎勵了9萬元,2018年獎勵了18萬元,今年還會再加大。”
王紅軍建議:“要更進一步順暢給工人的職業發展通道,幫助工人做好職業前景規劃。同時,技能培訓也要跟上來。”
記者/江蘇新聞廣播 丁鳳云 編輯/荔枝新聞 墨白、嚴貝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