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晨晨 楊澤芃 姚紹莊 盧磊)一大早,贛榆區墩尚光伏漁業養殖實驗基地,數千塊深藍色光伏板在晨光中泛著金屬光澤,板下澄澈的池塘波光粼粼。
7月22日上午,由江蘇徐淮地區連云港農業科學研究所實施的羅氏沼蝦、青蝦、紅螯螯蝦“光伏三蝦”養殖科研攻關項目迎來重要節點———首批16萬尾羅氏沼蝦幼苗成功投放,開啟了贛榆區光伏漁業綠色養殖的新探索。
作為我市光伏漁業的核心產區,近年來贛榆區在“板上發電、板下養殖”的生態模式上持續發力,目前養殖面積已突破10萬余畝,形成了規模可觀的產業集群。
為了提升生態與經濟效益,推動產業更高質量發展,江蘇徐淮地區連云港農業科學研究所聚焦三大科研核心方向:一是深入研究光伏通光率對池塘微生態環境的影響,精準解析光影變化與水體溶氧、藻類生長的動態關聯;二是通過對比有、無光伏覆蓋池塘的養殖數據,量化光伏設施對水產品生長的具體影響,為養殖模式優化提供依據;三是持續追蹤記錄蝦類在不同生長階段的體型、重量及存活率,建立起一套適配光伏環境的生長模型。
“我們此次研究圍繞光伏環境下水產養殖的綠色高產高效模式展開,通過探索性試驗為地方水產行業提供科技支撐,助推光伏漁業高質量發展。”江蘇徐淮地區連云港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姚建中望著投放蝦苗的池塘說。
池塘邊,浙江省淡水水產養殖研究所高級工程師王雨辰正俯身指導工人傾倒蝦苗。密密麻麻的羅氏沼蝦苗通體透亮,尾扇輕擺著向水域深處游去———這些小家伙正是由浙江省淡水水產養殖研究所培育的國家認定新品種“南太湖3號”。
“你看這活力!”王雨辰指著水中歡騰的蝦苗介紹,“‘南太湖3號’生長速度快、適應能力強、飼料轉化率高,是光伏養殖的理想選擇。在充足的光照與科學管理下,這批蝦苗預計10月初即可上市。”研究所將全程提供技術支持,為養殖試驗的順利推進保駕護航。
陽光下,光伏板與水波交相輝映,科技與生態在這里碰撞出綠色發展的火花。未來一周內,實驗基地還將陸續投放90萬尾青蝦和5萬尾紅螯螯蝦幼苗。屆時,三種蝦類將在光伏池塘中分別成長,不僅有望孕育出豐碩的科研成果,更將為贛榆乃至全國光伏漁業的創新發展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樣本。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陶莎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