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鄭皓 記者 張明興)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掠過灘涂,昔日的萬畝鹽田上,連片的藍色光伏板正折射出耀眼光芒。這片曾因鹽業衰退而沉寂的土地,如今在市工投集團供電工程分公司的施工建設下,正以“板上發電、板下養殖”的創新姿態,逐步蛻變為賦能區域經濟發展的新能源“藍海”。
在鹽田轉型中找準施工定位。隨著鹽業生產效益下滑,大片鹽田逐漸閑置,新能源項目的落地為這些土地獲得了新生。市工投集團供電工程分公司憑借在電力工程領域的施工經驗,承接了三峽青口鹽場450MW漁光互補光伏復合項目、華潤電力青口鹽場225MW漁光互補產業融合示范項目和華能灌西鹽場300MW漁光互補項目等多個工程施工任務。上述三大項目總裝機容量達 975MW,預計年發電量超12億千瓦時。對于施工團隊而言,鹽田特殊的地質條件是不小的挑戰。“鹽田開闊的場地、穩定的地形本是優勢,但高鹽堿度和松軟灘涂卻給設備安裝和線路鋪設帶來了難度。”項目施工負責人表示,團隊從前期勘察到方案制定,始終以保障工程質量和進度為核心。
用專業技術破解場地難題。在三峽青口鹽場450MW漁光互補項目施工現場,施工團隊面對“板上發電、板下養殖” 的雙重需求,精準把控光伏板支架安裝精度。為滿足支架高度要求,團隊采用模塊化施工方式,提前在工廠預制構件,現場組裝效率提升30%,既保證了光伏板的安裝角度符合發電標準,又為水下養殖預留了充足空間。針對鹽田高鹽堿度對設備的腐蝕問題,施工團隊嚴格按照設計要求,將耐鹽霧光伏組件與防腐支架精準對接,每一處連接點都進行多層防腐處理,確保設備在特殊環境下的穩定運行。
以規范施工保障項目落地。在項目建設期間,施工團隊與項目各方保持密切溝通。針對項目涉及的電纜、支架等配套設施安裝,團隊制定了詳細的施工計劃,與設備供應商、土建單位無縫銜接,確保各環節有序推進。施工高峰期,團隊通過科學排班、分片管理,保障了施工安全和工程進度,為項目后續運營打下了堅實基礎。在與本地水產企業的配合中,施工團隊充分考慮養殖區的用電需求,合理規劃供電線路走向,避免對養殖設施造成干擾。“施工過程中,他們多次調整線路方案,就為了不影響我們的養殖網箱布置,特別負責任。”當地一家水產養殖企業負責人如是說。
如今,各個項目正在有序進展中,作為工程施工方,市工投集團供電工程分公司始終以完成施工任務、保障工程質量為首要目標。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的職責就是把電力基礎設施建好,讓這些新能源項目能夠順利發揮效益,看到鹽田通過這些項目煥發新生,我們也為能參與其中感到欣慰。”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陶莎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