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袁春梅 通訊員 殷開軍)連日來,持續38℃以上的高溫天氣給正值蛻殼關鍵期的灌南縣萬畝大閘蟹養殖帶來嚴峻挑戰。養殖戶們緊急啟動“高溫應急模式”,通過增氧機24小時運轉、無人機精準投喂、科學換水調溫等系列措施,全力保障蟹苗安全度夏,為金秋豐收筑牢基礎。
凌晨5時,碩項湖萬畝螃蟹養殖基地已是一片繁忙。養殖大戶宋成伍正在塘口巡查,隨著電閘推合,200多臺水車式增氧機同時啟動,葉輪飛轉激起層層水花,水面頓時泛起漣漪。“這些‘制氧站’能讓水體溶氧量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蟹苗缺氧浮頭的風險大大降低。”宋成伍介紹。今年高溫比往年提前半個月,養殖戶們不僅全天開啟增氧設備,還首次大規模啟用無人機投喂營養劑和抗應激藥物,精準覆蓋塘口死角。
“螃蟹一生要蛻殼5次,第三、四次蛻殼恰逢夏季,是最危險的階段。”灌南縣農業農村局水產養殖技術員崔懷軍介紹。蛻殼期的螃蟹對溫度的變化比較敏感,溫度一旦超過35℃,螃蟹就會因耐不住高溫,無法正常進食。蟹塘里的水被暴曬,水溫持續升高,這對于蛻殼期的螃蟹來說,無疑是一場生死“烤”驗。
針對持續的高溫天氣,技術員給養殖戶們開出“三控一調”的應對高溫措施:控水溫,每日加注新水2次,通過循環水系統將水溫控制在適宜值;控溶氧,加開增氧機設備,確保水體溶氧量達標;控投喂,飼食量減半,改用高蛋白低脂飼料,減少殘餌污染;調水質,隔天使用一次有益菌種,改善水質。
作為江蘇大閘蟹主產區之一,近年來,灌南縣不斷推動養殖模式從“憑經驗”向“靠數據”轉型。在碩項湖基地,物聯網傳感器實時監測水溫、PH值、溶氧等數據,并通過手機App預警異常情況。“去年投入的智能增氧系統,今年在高溫中立了大功。”宋成伍算了一筆賬:雖然電費成本增加30%,但預計成活率可提升20%,優質蟹比例更高,整體收益反而看漲。
灌南縣農業農村局數據顯示,作為重要的特色農業產業,灌南大閘蟹養殖面積達3萬畝,年產大閘蟹4000噸左右。目前,全縣3萬畝蟹塘已全部落實高溫防護措施,預計9月中旬成蟹將迎來集中上市期。“現在多流汗,秋天才能‘撈金子’。”望著塘中活躍的蟹苗,養殖戶們信心滿滿。?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周金林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