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清晨,在云臺山景區云臺街道山東村的稻田里,嫩綠的秧苗隨風輕擺,村民徐愛勇蹲在田埂邊,仔細查看著水稻長勢。“今年這里種上了水稻,苗情比預想的還要好。”他邊說邊拂去葉片上的露珠。這片200畝的復墾耕地,如今已成為當地耕地恢復的示范點。
時間回到1年前,徐愛勇指著面前雜草叢生的魚塘,對前來勘探的工作人員說道:“這么大片田荒,真是太可惜了!”過去,云臺街道耕地資源一直較薄弱,農業機械化作業困難,僅剩的良田也逐漸荒廢,村民想再次耕種時,只能望而卻步。
為解決云臺街道耕地問題,今年以來,云臺山景區以耕地保護為立足點,將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多次召開村干部座談會,征求解決方式路徑,高效推動耕地恢復工作。在山東村復墾現場,挖掘機正在對最后一片低洼地進行土地平整,農技人員正在指導工人修建灌溉水渠。“我們根據地塊特點制定不同復墾方案,對低洼地完善排水系統,確保將來的農作物增產增收。”施工現場負責人介紹。
在東磊村村部,墻上的復墾示意圖用不同顏色標注了已完成和待復墾地塊,復墾政策通過村廣播循環播放,耕地保護政策傳遞到每家每戶……自耕地復墾工作開展以來,景區區街兩級成立耕地恢復整改工作專項小組,工作人員帶著測繪圖紙走訪各村,逐塊核查地塊現狀,建立“一地一檔”信息庫。“我們多次上門溝通,耐心講解政策,同時幫助養殖戶尋找新的增收途徑,比如把復墾后的耕地發包給養殖戶進行種植,間接給養殖戶提供了就業途徑,解決了農戶的后顧之憂。”云臺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聶瑞池介紹。
“剛開始不少村民有顧慮,我們就算經濟賬給他們聽。”工作人員回憶。針對養殖戶轉型,街道積極協調農業企業保底收購稻谷,并拓寬資金渠道,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耕地保護和整治,形成多元化的資金投入機制。原養殖戶卯廣東在工作人員幫助下,將自家魚塘改種高產抗病型水稻,預計畝產可達500公斤。
復墾后的土地如何持續利用?為解決整治后耕地既“能用”又“用好”的問題,云臺山景區積極探索“耕地恢復+特色產業”新路徑,構建優質水稻、綠色果蔬為主的特色農業產業空間布局。同時,通過引回返鄉人才和鼓勵農業大戶流轉土地近500畝種植蔬菜和瓜果,帶動數十名村民實現本村就業,年人均務工收入增收顯著。“下一步,我們將強化科學技術指導和服務,完善水利灌溉、田間道路等基礎設施,推動耕地提質增效,激發鄉村耕地活力,讓耕地保護更具有可持續性。”自然資源景區分局負責人介紹。
夕陽西下,山東村的稻田秧苗披上金色余暉。村民徐愛勇站在田邊,看著不遠處新修的灌溉設施正在引水入田。“等秋天稻子熟了,你們再來看看。”他笑著發出邀請,眼角的皺紋里滿是期待。?(張晨晨 鄭曉璇 劉東)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周金林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