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灌云縣人民醫院靜療團隊成功完成縣域內首例“超聲引導下PICC(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原位置換術”,以微創化、精準化的技術突破,為長期輸液患者解決了導管置換難題。該技術的開展不僅標志著灌云縣人民醫院靜脈治療水平邁上新臺階,更以“零出血+不用二次穿刺”的優勢為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更舒適的治療選擇。
PICC是腫瘤化療、慢性疾病長期輸液患者的“生命通道”,但傳統導管留置期限通常為1年,到期后需拔除舊管并重新穿刺。這一過程不僅增加患者痛苦,更可能導致血管資源耗竭、感染及血栓等風險。此次開展的“原位置換術”通過超聲精準引導,利用原穿刺血管通路直接置換新導管,無須二次穿刺血管,將并發癥風險顯著降低,同時最大程度保護患者血管資源。
“傳統置換如同‘另起爐灶’,而原位置換術則是‘在原有地基上翻新’。”靜療專科小組負責人介紹,該技術以原導管為導絲,通過無菌操作剪掉外延部分,經導入鞘植入新導管,整個過程如“穿針引線”般精細,既保留了血管通路的完整性,又縮短了置管時間。
64歲的患者孫某某因病情需要長期留置PICC管,原導管已達使用期限。經靜療團隊評估,其血管條件差,再次穿刺難度大。擁有省級靜療專科資質的田徑護士長帶領團隊實施原位置換術:從消毒鋪巾、退管重置到導管固定,全程僅耗時30分鐘,穿刺點無出血,術后影像顯示導管尖端定位精準。
“沒想到不用再扎針,很快就換好了新管,老人沒遭罪,我們也放心。”患者家屬對換管效果高度認可。相較于傳統拔管再穿刺可能需要1小時以上的操作時間,原位置換術以“微創、高效”的特點,讓長期依賴PICC的患者告別了“談置換色變”的焦慮。
灌云縣人民醫院靜療護理學組自2017年成立以來,持續引入靜脈治療領域的前沿技術——從傳統PICC置管到超聲引導置管、心腔定位,再到輸液港維護,逐步構建起全流程、精準化的靜療體系。此次原位置換術的成功開展,是團隊多年臨床經驗與技術創新的厚積薄發。
“每一次技術突破的背后,都是對患者需求的深度回應。”醫院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繼續以靜療專科為依托,拓展更多人性化診療方案,讓縣域患者在家門口即可享受與上級醫院同質化的靜脈治療服務。(顏景榮)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