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海州區浦西街道沈圩社區,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低矮老舊但卻整齊劃一的房子。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一樓活動室里,黨員郭家田正帶領沈圩淮海劇團成員排練《蘇梅賣妻》,“現在我們有陣地、有設備,都是免費使用,很開心。”沈圩社區是典型的“村改居”社區,鄰里矛盾多發,雖有一些積極性高的退休黨員參與社區事務,但缺乏固定陣地。該社區率先破題,在網格化管理基礎上,將轄區劃分成四個支部,把支部直接建到居民小區里,推選具有影響力的黨員擔任支部書記,每個支部配備辦公室及居民文娛活動室,充分吸納在職黨員、網格員、共建單位、民間志愿團隊等多方力量,常態化開展組團式、共建式服務,實現陣地、人員、功能同步下沉,增強黨建“鄰”聚力。
沈圩社區的做法只是海州區推行小區“鄰里黨建”模式的一個縮影,該區通過“支部建家、黨員回家、治理護家、服務暖家”,將黨建引領嵌入基層治理全過程,建立一大批專業化、常態化志愿服務隊伍,提供組團化、社會化、智慧化服務,著力破解人際陌生化、治理末梢薄弱化等短板弱項,推動城市基層治理有溫度、更貼心。
小區“鄰里黨建”激活了基層微治理,黨員與群眾心貼心、居民間守望相助日漸成為海州鮮明、生動的精神力量。海州區路南街道賈圩社區在職黨員成立幫幫團,長年為低保人員、獨居老人、特困兒童等提供服務。海州區新海街道將紅色物業建在家門口,激活小區黨員紅色細胞,打造新海連先鋒管家、紅色熱線、好樣的服務隊等特色服務項目,使物業服務與社區治理同頻共振。
依托“紅韻海州”智慧黨建平臺,海州區2400名區級機關在職黨員自覺切換身份下沉到438個小區黨支部,按照結對共建、屬地報到,走進社區,開展文明城市創建、疫情防控、認領社區困難居民微心愿等志愿服務。去年以來,累計為群眾解決困難37247個。
“小區‘鄰里黨建’匯聚多方力量,統籌各路資源,破解缺資金、缺人才、部門下沉蜻蜓點水等問題,推動基層治理從局部推進、單打獨斗、零打碎敲向整體融合、團隊作戰、掛圖作戰轉變。”海州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近年來,海州區把小區“鄰里黨建”作為破解城市基層治理的重要切入口,建立和完善雙向考核評價等機制,提高了黨員到社區報到的積極性、主動性。在此基礎上,海州區還以“互聯互動”強化基層治理,注重吸納律師、醫生、“五老”人員等有一技之長的能人,組建560支各具特色的志愿者服務隊伍,同時吸收社區民警、城管、業委會、物業服務企業、非公企業、社會組織、共駐共建單位的資源和力量,開放公共陣地等城市基層黨建活動平臺,形成黨委全面統籌、黨支部建在小區、黨小組下沉樓棟、黨員中心戶輻射周邊,構建起疫情防控硬防線、小區治理防護網、議事協商共同體。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建立1.6萬人的網格長、單元長、十戶長隊伍,發現并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2501個,不斷提高社會治理精準度。(記者 莊婷婷 通訊員 邵沛源 張之帥 實習生 陳杰)
總值班: 吳弋 劉昆 編輯: 張藝雯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