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是疫情聯防聯控的第一線,連日來,海州區充分發揮基層社會治理網格化管理優勢,封閉部分出入口,增設疫情防控監測點,積極發動網格員、志愿者、物業、樓棟長等網格力量全員上陣,織密織細社區疫情“防控網”。
“請問您家有沒有外地來的”“麻煩出示一下行程碼”……8月4日正午時分,海州街道雙龍社區網格長葛文文和網格員匆匆扒拉幾口午飯,繼續進行“掃樓”排查工作,每到一家她都認真詢問、詳細記錄,天氣炎熱,她的衣服濕了一大半。雙龍社區地處海州老城區,轄區內大多為分散的獨棟樓,且老年群體占比高,多數居民無法通過社區的微信群及時了解到相關信息,社區工作人員只能逐戶上門宣傳。
為做好社區人員核查“應查盡查”,海州街道通過“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機制,開展全覆蓋、拉網式排查,確保轄區每棟樓、每個單元都有專人負責,推動落實疫情防控“最后一米”,并對管理薄弱的地方和存在的問題進行登記梳理和改進,織就一張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不漏一戶、不落一人的社區疫情防控排查網。
社區工作人員的無私付出,也感染著越來越多的居民志愿者參與到防控工作中。連日來,朐陽街道192名網格員領到了疫情防控“敲門行動任務單”,開展“全排查、護萬家”的“敲門行動”,機關工作人員、黨員先鋒積極響應,踴躍“接單”。“通過就近原則,我們將黨員志愿者、居民志愿者劃分到摸排網格,充分發揮人熟、地熟、情況熟三大優勢,逐小區逐樓棟逐戶進行全面細致摸排。”朐陽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馬玉昌介紹。
據悉,在“敲門行動”中,朐陽街道嚴格履行“找人”責任,針對各網格區域內來連返連人員進行兜底排查,積極引導群眾主動登記、接種疫苗,將排查覆蓋到每一個居民小區、村民小組、街區、樓棟,對中高風險地區返鄉人員進行全面細致地再排查、再登記、再造冊,確保不漏一戶,不漏一人,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
在鄉村,大喇叭和流動宣傳車持續發出“防疫聲音”,提升村民防控意識。“外地返鄉怎么弄,中高風險回連人,主動報備不隱瞞,核酸陰性居家留,最好武器是疫苗……”每天早晨8點,通俗易懂的順口溜從空中傳來,回蕩在村民耳畔。
?“大喇叭一直是我們宣傳的主陣地,讓那些不用智能手機、接受信息不及時的村民也能及時了解疫情防控最新形勢和全村疫情防控工作情況。”板浦鎮疫情防控辦相關負責人介紹。自疫情防控全面啟動以來,板浦鎮因勢利導,通過全鎮21個村(社區)平臺、253個喇叭播放防疫相關內容,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反復提醒村民注意防控,同時利用“大喇叭+小喇叭+流動宣傳車”,讓最新的防疫措施直達農村千家萬戶。此外,由黨員干部、小組長、網格員、志愿者組成的板浦鎮疫情防控志愿隊伍,深入21個村社已開展3輪拉網式、地毯式逐戶摸排登記,確保排查到位、處置到位。(記者 莊婷婷 通訊員 邵沛源 陳榮 金姝延 王蕾)
總值班: 陳剛 曹銀生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