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記 者 王懷詩 通訊員 王雅萱 陳小燕) 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海州古城是連云港市的前身,自秦漢以來,一直是海贛沭灌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有“東海名郡”“淮海東來第一城”的美稱。然而,隨著連云港城市發展重心東移,曾經商賈云集的海州古城漸漸沒有了昔日的輝煌,古城規劃受限、城市建設欠賬、人口老齡化嚴重、購買力不足等現象越發制約著古城內傳統商業的發展。
為了推動海州古城全面轉型升級,讓其重獲新生,海州區于2015年開始實施“海州古城復興”工程,特色街區升級改造也成了其中的重頭戲之一。在“文旅商”融合發展的藍圖下,古城內的街巷改造工程陸續啟動,老街古巷的文化旅游氛圍不斷提升,傳統商業街正在醞釀開出繁盛的“新花”。
面貌
人氣不旺背后浮出“老齡化”問題
秦漢以來,海州古城一直是海贛沭灌地區的中心,經濟繁榮、商賈云集是那時候古海州的真實寫照。1991年,原海州區對方圓兩平方公里的海州古城實施了改造,建成、恢復古街巷8條,恢復了朐陽門,修復了鐘鼓樓,竣工仿古建筑15萬平方米,古城風貌基本恢復。
如今,行走在海州古城的街巷里,依然能感覺到這里曾經的繁華。只不過,這繁華背后,多了一絲“美人遲暮”的無奈。“因為發展的需要,連云港的城市重心不斷往東遷移,海州古城基本只剩下中老年人,年輕人大多選擇去市中心生活,海州古城的人口老齡化情況越來越嚴重,這就導致了有效購買力顯著下降,再加上外來游客也沒有形成規模,人氣和商業氣息都不足,城區發展自然迸發不出更多活力。”海州街道相關負責人坦言。
傍晚時分,記者來到二營巷休閑街區,長長的街巷上大部分店面都處于空置狀態,只有幾家教育培訓機構和餐飲店里稀稀拉拉坐著一些顧客。據了解,開街三年多來,由于古城缺少人氣,二營巷不少知名的餐飲店鋪都開倒了。
破題
打造“文旅商”融合發展新高地
由于城區人口老齡化現象越來越嚴重,有效購買力不足,通過發展文化旅游業吸引人氣、帶動商業氣息成了古城“重生”的關鍵。2015年,海州古城全面啟動復興計劃,依托歷史、文化、建筑、民俗、宗教寺廟等資源整合,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推動文旅服務業發展、促進古城經濟發展繁榮興旺,海州古城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
在古城復興過程中,海州古城充分挖掘海州古城歷史文化特質,遵循“布點、理巷、聯街、活城”基本思路,按照由內而外的空間拓展順序,計劃一期二期工程滾動式改造建設,其中一期工程包括建成古城旅游集散中心、秦東門客棧、文廟遺址復建、工業記憶文創園、謝家洋房文創部落、福音堂遺址修復、翰呈府國際大酒店、塘巷六號民宿群、朱自清紀念館、景疏樓復建、佛文化交流中心、景泰軒瓷藝體驗基地共12個節點項目,改造升級幸福南路、中大街、中南路、中環中路、南北大街共5條街路,打造塘巷、孔巷、馬路口、關廟巷共4條主題古巷。二期拓展古城內環片區外延空間,實現古城東西城門連通,主要建設參府影視文苑街區、通淮門、海州府衙、碧霞宗教文化街區、鎮海門(甲子橋)等6個節點項目,并改造升級東大街、西大街、西南路共3條道路。
“在街巷改造升級的過程中,我們也更多地考慮融入文化元素,這不僅體現在外觀改造上,街區引進的業態也會有針對性地向弘揚本地民俗文化靠攏。”海州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
困境
歷史遺留問題增加街巷改造難度
昨日,記者沿中大街逛了一圈后發現,一家家面積不大的店鋪密密麻麻地排滿了整條街,業態也較為繁雜,餐飲、服飾、美容美發、黃金飾品等都有所涉及。在提倡消費升級的當下,類似這樣的小門面僅僅能滿足周邊居民日常的生活所需,難以滿足對品質消費的追求。
“古城復興工程啟動以來,我們一直在想辦法升級老商業街區的業態,但是長久沿襲下來的沿街門面結構非常不利于業態的調整,所以招商引資也只能吸引一些適合小門面經營的傳統業態,想要提升確實很難。”海州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不僅如此,街區內門面的產權也較為分散,大多集中在私人手里,不利于統一管理和統一打造,這些都給街巷的升級改造增加了難度。
更令記者沒想到的是,目前海州古城居然還沒有一處集中打造的停車場,這讓許多慕名而來的外地游客很頭疼。“老城區因為建成年代太久了,許多基礎設施都比較落后,沒有大型的停車場只是其中一方面,還有許多公共配套都跟不上,比如說不少街巷到現在都還沒有公共廁所,這些都是升級改造街區過程中需要統籌考慮的問題。”海州街道相關負責人坦言。
海州古城的發展,不妨借鑒其他城市的經驗。“姑蘇區是蘇州的老城區,自身造血功能也不足,老城改造和項目建設中,大多靠其他經濟發達區的反哺。”海州街道相關負責人說,海州古城作為居民區,也無強大稅源作為經濟支撐,街道財力有限,希望市級層面能夠進行協調,在項目啟動資金上給予更多扶持。“古城復興之路漫漫,我們老海州人始終滿懷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