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武娜 封丹丹)“今天是我打卡第二天,加油。”市民胡女士在微信朋友圈里發著微信,她說,打卡既是讓自己堅持到底的一種生活態度,又是一種鼓勵,對自己今天完成這件事的一種嘉獎。近年來,市民們會發現,微信朋友圈從剛開始的曬娃、自拍和各種心靈雞湯,到現在已變成各種花式打卡,比如,有健身打卡、學習打卡、讀書打卡、練字打卡等。專家表示,打卡固然重要,但不能成為生活的一種負擔,更不能因為忘記打卡而讓自己產生焦慮情緒。
市民熱衷朋友圈打卡
很多人會發現微信朋友圈里經常有朋友出去跑步,然后發朋友圈,向大家展示成果,一張大汗淋漓的自拍照、一張跑步里程表配以一段諸如“打卡20天,明天繼續加油!”的文字。朋友圈類似的打卡行為,還有早起打卡、健身打卡、背單詞打卡、口語打卡、讀書打卡等各式各樣的打卡,打卡儼然已成為一部分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給孩子在數學輔導班報名的朱女士,每天晚上等孩子放學后堅持讓孩子做數學題,孩子寫的同時,她也會在微信朋友圈發圈打卡,就這樣,已經堅持了一個多月。她告訴筆者,每天堅持打卡她覺得很開心,要不然監督孩子寫作業這事,她肯定無法堅持到底。
打卡在朋友圈中風行后,市民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圈子,認識有共同價值觀和目標的人,借助他人的贊賞與督促,很容易引燃個體內心奮斗的激情,進而生成執行力、節奏感、成就感與歸屬感,促使自己確立具體的行為規范,有助于良好習慣的養成。
為完成一件事被迫打卡
自愿打卡是一件樂在其中的事,但是也不乏有市民是被迫打卡。有市民表示自己不夠自律,就想著打卡示眾以后,萬一不堅持了,朋友還會嘲笑。
小陳在我市一家企業上班,兩個月前,他想考建造師證件,于是他堅持每天看20頁課本,再做一些習題。為了督促自己,他每天還堅持用打卡軟件打卡,過了1個月,有時候公司需要應酬,到家已經夜里11點多,他已沒有精力去學習,但想到需要打卡,他又打起精神看起書。現在他坦言,自己感覺非常累。
在采訪中,筆者還了解到,還有個別家長報輔導班,可能會被要求在朋友圈曬出自己孩子的作業等。這是屬于一種被迫打卡,這種打卡,不是你主動選擇的,而是不得不進行的打卡。
專家表示:打卡不能任務化
在打卡熱的背后,衍生出來的打卡任務化、功利化的問題同樣值得關注。有關心理專家表示,不明白自己為什么要打卡,只看效率,不看結果,打卡就失去了意義,打卡的同時要明確學習目的。
專家表示,絕大多數人在朋友圈打卡的初衷都是希望通過借助這種形式來幫助自己提高自律能力,也希望借此得到朋友的點贊。朋友圈打卡,要承認有其積極的意義,人們通過打卡,將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將大任務分解成小任務,通過完成一個個簡單的小目標、小任務,來最終完成一個大目標、大任務。其實,打卡本身沒有意義,打卡只是為了服務于自己,有意義的是打卡背后的行動。打卡不能成為生活的一種負擔,更不能因為忘記打卡而讓自己產生焦慮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