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_久久激情视频久久_日韩欧美一二区_久久国产日本精品

logo

列表頭部廣告一條

新聞 新聞> 連云港新聞

江蘇改革開放的實踐與啟示⑩ | 描繪高質量發展的民生畫卷

【連網】  

40年滄海桑田,40年萬象更新。如果把改革開放40年發展濃縮成一幅壯麗畫卷,那么民生必然是其中意蘊極其豐富的“題眼”。

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讓人民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是歷屆江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并下大力氣抓好的一件大事。改革開放40年,江蘇率先制定并持續實施“富民強省”戰略,一個個富民舉措不斷實施,一個個創新探索不斷涌現,一個個民生高地不斷刷新。人民生活實現從“溫飽”到總體“小康”的歷史跨越,正向生活更加殷實的高水平全面小康社會邁進。

就業創業,夯實民生之基

就業是民生之基,直接關系到百姓的幸福感、安全感。

我省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穩定就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讓更多的人民群眾通過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實現增收。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實行的是‘統包統配’,也就是國家根據計劃和需要統一安排就業。”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廳長戴元湖表示,改革開放后,江蘇經濟加速發展,給就業注入了勃勃生機。黨和政府在制定一系列政策方針的同時,穩步改革就業體制。

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省大力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始終堅持把促進充分就業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把就業創業工作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予以考量和謀劃。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讓勞動者就業有路、創業有助;有力保障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織密就業“經緯線”,兜牢就業“底線”;深入推進創業帶動就業,實施全民創業行動計劃,推進“創響江蘇”系列活動,持續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廣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計劃,構建終身職業培訓制度,使人人都有通過辛勤勞動實現自身發展和致富的機會。

全省就業形勢總體平穩。截至去年底,全省累計新增城鎮就業729.4萬人,年均新增141.4萬人,一直保持在全國前三位;城鎮登記失業率始終控制在3%左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個多百分點;扶持96.4萬人成功創業,帶動就業409.3萬人。

“40年前,我們畢業時都是等著分配工作。現在不同了,我女兒留學回來干脆直接創業了。”說這話的,是奇途旅游科技公司負責人紀尋的母親。在今年的中國創翼大學生創業大賽上,紀尋的創業項目獲得了全國一等獎。紀媽媽對女兒的創業充滿信心。“現在的年輕人只要敢闖敢干,機會很多。”

如今的江蘇,創業氛圍更加濃厚。今年前三季度,由人社部門扶持的城鄉勞動者成功創業就有21.82萬人,累計實現帶動就業87.54萬人,通過創業帶動的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占比達50%以上,逐步成為拉動就業增長的最強動力。

社會保障,讓普惠公平的陽光照耀每個人

今年11月,在常州一家大型紡織集團務工近20年的機械維修工張力峰正式退休。“我們單位早就不分戶口,給所有員工繳納了城鎮養老保險,我的退休待遇和城里人沒有差別。”張力峰說。

戴元湖表示,改革開放40年,是我省社會保障制度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城鎮到農村、從職工到全民、從差別到統籌的40年。

上世紀80年代開始,江蘇率先探索以勞動合同制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及固定工退休費用社會統籌為主要模式的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為國家層面統一推進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提供了寶貴經驗。上世紀90年代起,按照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要求,我省逐步統一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

2009年江蘇全面開展新農保試點,并在2010年底基本實現農村適齡居民參保和老年居民基礎養老金發放全覆蓋。2013年,我省整合新農保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在全省建立統一公平的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以實現“人人享有”為目標,持續推動應保盡保。截至今年三季度,全省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2896.33萬人,其中在職職工參保人數2141.33萬人,離退休人數755.00萬人。

從無到有、從城鎮到農村、從職業人群到城鄉居民——改革開放40年來,江蘇醫療保障制度實現跨越式發展,具有江蘇特色的多層次、廣覆蓋的全民醫保體系初步形成。

江蘇是醫療保障改革的發源地,職工醫保的“兩江試點”起步于鎮江市。1999年,我省實施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本世紀初,在廣大農村推行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2007年,江蘇出臺城鎮居民基本醫保制度,將城鎮職工醫保制度覆蓋范圍以外的城鎮居民(包括少年兒童和中小學生)納入城鎮居民醫保,實現了醫保制度對所有人群的全面覆蓋。

2016年,江蘇在國內率先整合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兩種制度,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制度。

截至今年10月,全省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已達到7711.25萬人,綜合參保率穩定在97.5%以上。在基本實現全民醫保的基礎上,江蘇全力打造醫療保障發展先導區。在大病保險、長期護理保險、醫保精準扶貧等方面不斷進行創新試點。

為了讓參保人員“少跑腿、少墊資”,我省在暢通省內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的基礎上,2017年率先實現與全國各兄弟省、市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的直接結算。南通、徐州、鹽城三地今年還作為試點城市與上海實現異地就醫門診直接結算。

在緩解“看病難、看病貴”探索中,江蘇一直在路上。今年11月1日,江蘇省醫保局掛牌成立,該局將分散于多部門的城鎮職工、城鄉居民醫保、醫療救助、藥品和醫療服務價格管理等職能集中整合,統籌推進醫療體制改革,讓百姓實實在在享受到改革的紅利。

住房,從“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

改革開放40年,我省率先探索、勇于創新,推動住房制度改革,構建住房保障體系,持續提升住房保障和服務水平,基本實現了人民群眾“居者有其屋”的夢想,正向著創造“更舒適的居住條件”目標邁進。

12月11日,說到40年來住房的變化,徐州新沂市84歲的退休老教師楊瑞忠眉開眼笑:“真是翻天覆地的巨變!從草房、瓦房到樓房,我們的住房實現了‘三級跳’。現在的三室一廳,寬敞又明亮!”

進入20世紀90年代,江蘇住房建設快速發展,建設了大批安居工程住宅小區,有效緩解群眾住房困難問題。

2010年以來,江蘇推動住房建設更加注重環境質量、更加注重人民生活需求的方向轉型發展。大力開展老舊住區改造,建設保障性住房,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努力實現“住有所居”的目標。

全省各地的創新舉措不斷涌現。南京市大力推進公租房貨幣化,目前已實現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新就業大學生和外來務工人員三類人群全覆蓋。自實施公租房貨幣化政策以來,南京市累計保障12.6萬戶,累計發放補貼10.8億元。

泰州市在全國率先實行“陽光擔保”政策,為經濟適用房購房家庭提供擔保,解決貸款難題。泰州市住建局局長高衛東告訴記者,目前市區共有2188戶家庭納入經濟適用住房保障,其中1022戶申請“陽光擔保”。今年10月,該市海陵區居民楊國維在“陽光擔保”的幫助下,購買了80多平方米的經濟適用房。他說:“首付9萬多元,貸款18萬元。房子已拿到,簡單裝修就能住了。”

2017年8月,常州面向在該市工作的博士或“龍城英才計劃”領軍人才,推出“人才公寓”,租金低至市場水平的60%。常州潤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朱孝云去年10月住進人才公寓,每月僅需支付600元租金。對此,他贊不絕口。目前常州已有39戶“龍城英才”家庭住進“人才公寓”。

截至今年11月份,全省各類棚戶區(危舊房)新開工25.62萬套,基本建成23.90萬套,分別完成年度目標任務119.15%、140.61%。全省公共租賃住房基本建成3420套,完成年度目標任務131.54%。全省城鎮住房保障家庭租賃補貼共發放22919戶,完成年度目標任務208.35%。所有下達任務的市、縣(市、區)均已全面完成任務。

我省不僅著力解決城市居民的住房問題,而且重點打造新型社區,建設農民宜居家園。

今年9月4日,省委、省政府召開加快改善蘇北地區農民群眾住房條件工作會議。省委書記婁勤儉強調,圍繞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從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四化同步”發展出發,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引領,尊重群眾意愿,推進蘇北地區農民群眾按城鎮化規律集中居住,顯著提升群眾的住房條件、人居環境、公共服務和文明程度,真正讓農民過上與時代同步的現代城鎮生活。

兜住底線,為困難群眾撐起溫暖“保護傘”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直接、最根本的是提高廣大老百姓的富裕程度和生活質量,切實幫扶困難群眾和弱勢群體,確保全省人民在小康路上一個不少、一戶不落。

65歲的貢美娣,是江陰新橋鎮蘇圩村農民,她和丈夫每月靠著居民養老保險的幾百元生活,今年4月份,她突發腦溢血被送往醫院治療,做了開顱手術。貢美娣此次住院費192534元,農保報銷了136886元,村里的醫療互助會根據年度補助方案,經過病種認定,給她補助了31110元。拿著補助款,她既開心又激動!

去年初,江陰市首個村級醫療互助會在長涇鎮和平村成立,這是全國首個按病種公平補助的互助組織。目前,全省1283個村啟動村級醫療互助,覆蓋近400萬人,年度補助資金達4億元,預計全年將有41萬人次享受補助。

我省強化托底民生保障,為困難群眾撐起溫暖的保護傘。省、市、縣全面建立了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協調機制,建立完善了低保、醫療救助、臨時救助、受災人員救助、特困人員供養、困境兒童分類保障等惠民政策,為困難群眾提供了制度化保障。

我省低保制度和脫貧攻堅戰略已實現無縫對接,農村低保制度承擔起了兜底脫貧的重任。今年上半年,省民政廳與財政廳聯合下達2018年度社會救助資金28.2億元。全省共保障城鄉低保對象63.1萬戶113.4萬人,已有11個設區市完成低保年度提標任務。19.7萬農村特困供養對象、7000余名城市特困供養對象生活得到保障。

針對低保邊緣低收入人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我省不斷出臺惠民政策,資助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參保參合,對家庭財產狀況符合當地最低生活保障相關政策規定家庭中的大重病患者,給予醫療費用補助。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9月底,全省共保障城鄉低保對象95.2萬人,城鄉低保平均保障標準分別達到685元/月和670元/月,同比增長5.9%和9.6%。農村低保最低保障標準達到450元/月,超過省定430元/月的年度考核目標。落實特困供養政策,截至10月底,全省共有特困供養人員203628人,集中和分散供養平均標準分別為13170元/年、11536元/年。

交匯點記者 宋金萍 黃紅芳 徐冠英 唐 悅

相關新聞

主站蜘蛛池模板: 疏附县| 汨罗市| 静安区| 隆化县| 宁陵县| 霍城县| 平定县| 奎屯市| 凌云县| 咸丰县| 木兰县| 邵东县| 南昌县| 麻栗坡县| 隆回县| 宝兴县| 津南区| 茌平县| 罗江县| 时尚| 兴城市| 津市市| 辽中县| 海阳市| 东方市| 绿春县| 嘉义县| 阳原县| 军事| 安岳县| 哈尔滨市| 遂平县| 邳州市| 大兴区| 娱乐| 巨野县| 台南市| 湘潭市| 贵德县| 南澳县| 吐鲁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