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徐譽寧 閆玉梅)一般人看過就“束之高閣”的報紙,在張一平老人的眼里卻是難得的寶貝。從新中國成立開始,張一平老人熱衷于從各類報刊上剪下文章制成冊,隨后又愛上了收藏報紙。幾十年來,張一平老人的這份愛好,為他增添生活樂趣的同時,也給后人留下一份重要資料。
圖為張一平老人正在翻閱他收藏的剪報。
9月5日,筆者在位于海州區機關社區的張一平老人家中看到,書架上,箱子里,柜子里,都是裝訂成冊的剪報和收藏的報紙,有些剪報因為年代太久,表面已經泛黃,看上去十分陳舊。“非常可惜的是,十幾年前因暴雨導致家中被淹,我的報紙損失了一大部分,如今只有不到50冊了。”今年89歲的張一平說,60多年下來,他把每張報紙都當成寶貝,堅持剪報40余年,又堅持收藏報紙20多年,積累了大量的資料,被朋友稱之為“報紙等身”。
說起自己剪報的愛好,張一平老人告訴筆者,年輕時,他是一名文藝工作者,每天都是“報不離手”,時間久了,他發現報紙上的不少內容都是學習的重要資料。于是便萌發了剪報的想法。幾十年下來,張一平看過的報紙,如果不經過仔細“尋寶”一番,他是舍不得扔掉的。最多的時期,家中的剪報達到200多冊,一間屋子都放不下。為了便于查閱,張一平老人還專門對自己的剪報作品進行了仔細分類。
張一平回憶,他第一次剪報是1949年的10月份,那時候新中國剛剛成立,《新華日報》報道了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心情激動的他,特地剪下了這則消息貼在了本子上,此后便一發不可收拾,他每天必做的事情就是剪報,每個月都能收集一冊剪報。1990年,張一平老人離休后,他又開始由剪報轉為收藏報紙。他每年花費近千元,專門訂了《參考消息》《連云港日報》等多份報紙,每天拿到報紙后,他會仔細閱讀一遍,然后再將自己感興趣的報紙一一進行收藏,然后裝訂成冊。
張一平說,剪報、集報看似簡單,實際上是一件既費腦又費力的事情,但他卻樂此不疲。每次剪報時,家里到處都是攤開的報紙,老伴在世時,雖然會因此偶爾不高興,卻一直很支持他的行動。他也一直把自己的剪報和收藏的報紙當做重要的資料庫,這么多年搬了5次家,他依舊帶在身邊,舍不得扔掉。
“現在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但在網絡普及之前的年代,很多刊載在報紙上的信息現在看來也很珍貴,因為很多都是通過網絡搜索不到的內容。”張一平說,他的這些報紙雖然有些陳舊,但是內容還比較全面,為了更好地將這些資料保存下來并分享出去,讓更多的年輕人能通過昔日的報紙感受社會的變化。他準備將來將這些報紙保存在機關社區為民服務中心的圖書館內,讓更多的年輕人可以翻看和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