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徐譽寧 王瑩瑩)在海州區站北社區,有個“熱心謝奶奶”人人知曉。30多年來,她堅持為出行不便的老人上門理發;在自己生活并不富裕的時候,卻積極幫助貧困大學生;誰家有困難了,她總是第一個伸出援助之手......30多年來,這位普普通通的老人,憑借自己的一份愛心,默默地幫助別人。不僅如此,她的女兒郭瑞娟在她的影響下,也成為社區“學雷鋒愛心服務隊”的一員。一直以來,母女倆都在用己所長幫助別人,傳遞著樂于助人、熱情無私的優良家風。
艱苦歲月 母親堅守善良本心
“熱心謝奶奶”名叫謝淑云,祖籍徐州,今年83歲。父親在她1歲時就去世了,母親一個人拉扯她長大。解放前,生活十分貧困,為了生計,謝淑云的母親先后做過小工、保姆等工作。謝淑云8歲時便開始做童工,和母親一起為生計奔波。
“童年是苦澀的,但我還是特別感謝我母親。”謝淑云老人說,生活的艱辛并沒有擊垮母親積極樂觀的心態,她從母親身上學到了很多難能可貴的品質,特別是母親樂于助人、熱情無私的形象,對其影響很大。
上世紀40年代,處于戰亂中的徐州,家家戶戶的日子過得都十分緊巴。失去父親的謝淑云家更是有名的困難戶。但在這樣的條件下,母親還不忘熱心幫助他人。讓謝淑云老人印象深刻的是,那時候,鄰居家沒錢給孩子買新衣服,小孩子整天光著身子在院子里跑來跑去。母親看見了很心疼,讓鄰居將之前破舊不堪的舊衣服找來,利用休息的時間,將幾件破舊的衣物拼接、縫補起來,給鄰居的孩子制作了一件衣服。當母親將新衣服遞給鄰居家的孩子時,對方臉上露出的燦爛笑容,讓謝淑云老人至今記憶猶新。
“生活雖然艱苦,但是我們必須做一個好人。”母親是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婦,沒有什么華麗的言辭教導,但“做個好人”這個家訓讓謝淑云受益終身。從那時起,她就暗下決心,自己要和母親一樣,做一個樂觀的好人。
傳承家風 30多年始終樂于助人
1951年,在鄰居的介紹下,謝淑云認識了身為鐵路工人的丈夫。結婚后,她跟隨丈夫來到連云港生活。1986年,謝淑云與一位理發師傅成為了鄰居。這位鄰居因為理發生意比較忙,家中的孩子沒人照看。謝淑云聽說后,主動提出幫鄰居照看孩子。于是,每天早晨,謝淑云忙完家中的事情后,便會到鄰居家幫其照料孩子。時間久了,心靈手巧的謝淑云也學會了理發的手藝。
有一天,她看見一位行動不便的老人來鄰居家理發時,行走非常緩慢,表情看起來也十分痛苦,便生了惻隱之心。“以后你別出門了,我上門幫你理發。”熱心的謝淑云當即決定,要憑著自己所長來幫助這些行動不便的人。當天回家后,謝淑云便購買了理發工具,從此她便主動上門幫助一些行動不便的老人免費理發。時間長了,很多老人慕名而來。這么多年來,很多人已經成為她的固定服務對象,她每個月都會定期去幫他們理發。
這么多年,像這樣助人為樂的好事,謝淑云老人還做過不少。她不僅幫助鄰里,還對社公益事業很熱心。2013年夏天,謝淑云在電視上了解到,浦南的一位準大學生因為家庭太貧困,交不起學費,很可能因此輟學。為了幫助這位學子,謝淑云老人經多方打聽,最終聯系上了這位準大學生。在當時每個月僅有1000元退休金的情況下,她卻毫不猶豫地給對方送去了600元錢。不僅如此,謝淑云還號召親朋好友一起幫助這位大學生,最終讓其順利入學。
潛移默化 女兒接過愛心接力棒
“在我小的時候,母親就常常幫助別人,我也想和她一樣。”謝淑云的女兒郭瑞娟說,母親沒有過多的言傳,卻以身作則,用行動詮釋著美德。受母親影響,幾年前,她也加入了社區“學雷鋒愛心服務隊”,延續、繼承了母親熱心助人的家風傳統。
4年前,為了讓老年人有一個休閑娛樂的場所,站北社區成立了“樂鄰生活館”,從此,社區內很多老人有了打發時間的好去處。但是,因為社區人手緊張,樂鄰生活館一直沒有一個管理員。郭瑞娟聽說后,便主動承擔起義務管理員的工作。每天下午,她都會帶上工具,前往樂鄰生活館打掃衛生、整理書籍。不僅如此,有些老人因為身體不便,她還主動給老人洗頭發、剪頭發,幫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像親人一樣對待他們。
這么多年,郭瑞娟和母親一樣,走到哪里就將好事做到哪里。幾年前,她聽朋友說,一位90多歲的佘老太身體不好,家人比較忙,無暇照顧,佘老太還要照顧患病的孫女。從那以后,郭瑞娟每周都會去佘老太家,幫其照顧孫女,并做些家務活。佘老太身體不適時,她還和志愿者一起,帶其就醫,并盡心盡力地照顧佘老太。不僅如此,了解到佘老太愛吃餃子后,她還經常包些餃子給佘老太送過去。
“比起物質條件,勤勉、與人為善、樂于助人的精神財富,才是留給后人最好的禮物。”郭瑞娟說,只要身體允許,她會一直堅持幫助別人,傳承母親無私的品德,將助人為樂的家風延續、傳承下去。
圖為謝淑云老人上門幫鄰居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