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 趙芳 通訊員 袁振寶 楊昕 實習生 唐婉兒)昨天,市民政局發布今年上半年婚姻登記大數據,今年1—6月,全市共有50080對情侶步入婚姻殿堂,90后已成為結婚主力軍,8200對夫妻分道揚鑣。數據顯示,夫妻離婚原因基本都是“感情不和”,但細化原因,經濟因素、個人生活差異、主觀感受、兩地生活、第三者插足、性格不合等都是導致婚姻走向結束的重要原因。
新人領證更愛選傳統節日
“我們是今年2月13日登記結婚的,那天是我們相識三周年紀念日。”市民張先生說,2月13日是農歷臘月廿八,不僅是他和愛人的相識紀念日,而且又是在春節前,選擇這個時候登記結婚,一是為了討一個好彩頭,二也印證了“有錢沒錢帶媳婦回家過年”的那句老話。
與張先生一樣,受傳統觀念影響,很多新人偏愛傳統節日,每年春節前后,也是眾多新人扎堆領證的高峰期,今年也不例外。此外,也有不少新人選擇5月登記結婚,如“5·18”“5·20”“5·21”等諧音較好的日子,希望自己的婚姻生活美滿幸福。
“每年上半年因為受春節和結婚季等因素影響,結婚人數比其他季度會略多。”海州區婚姻(收養)登記處副主任李玲介紹,上半年是不少人心目中的結婚季,不僅氣候適宜,而且有很多寓意較好的日子。
全市上半年共有50080對情侶領證,總數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1686對,從結婚登記的年齡段看,相比70后、80后,90后逐漸成為主力軍。“90后大多是獨生子女,人口基數本來就小,因此結婚總數呈下降趨勢在預料范圍內。”市民政局工作人員說,此外,大多數90后仍處于未婚狀態,要么享受戀愛,要么還是單身,對于他們來說,結婚還不在考慮范圍內。
離婚原因基本是感情不和
上個月,33歲的楊先生結束了自己5年的婚姻,兩人和平分手,孩子跟著前妻生活,楊先生每月給孩子2000元撫養費。
“我們的感情在一些小事的吵吵鬧鬧中變淡了。”楊先生說,他和前妻是經朋友介紹認識的,結婚頭兩年,夫妻感情還是很好的,可是孩子出生后,兩人經常因為一些家庭瑣事吵架,冷戰時間越來越長,自然而然感情就淡了,走到這一步,也是婚前沒有想到的。
記者從民政部門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有8200對夫妻辦理離婚手續。在離婚人群中,80后、90后以及部分70后是主力軍。而導致離婚的原因基本都是“感情不和”,但細化原因,經濟因素、個人生活差異、主觀感受、兩地生活、第三者插足、性格不合等都是導致婚姻走向結束的重要原因。
工作人員分析,80后、90后大多為獨生子女,由于家長的溺愛和生活條件的提高,很多人幾乎沒有受過挫折,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缺乏家庭責任感,缺乏忍讓與寬容的心態,個性比較鮮明,婚姻出現問題誰也不想遷就誰,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離婚率的提高。
由于網絡的普及、生活的快捷化,80后、90后的婚姻普遍存在婚前了解較少,婚后發現生活和感情的基礎薄弱的情況,閃婚閃離的也不在少數。同時,對于30歲左右的年輕夫妻,雙方父母過度介入也是他們離婚的主要原因之一。夫妻爭吵本是平常事,家長的介入激化了矛盾,還使得這種矛盾更加復雜。
此外,40多歲的男女都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經濟獨立,同時夫妻矛盾也到了集中爆發期,也是婚姻的轉變期。兩地分居、因家庭瑣事爭吵導致的情感破裂也是“勞燕分飛”的主要因素。
學會經營 給婚姻“保鮮”
從去年11月開始,海州區民政局、婦聯啟動“不忘初心 讓愛回家”婚姻家庭干預項目,對那些前來離婚的夫妻進行離婚勸導、心理輔導。該項服務讓部分前來離婚的夫妻“黑著臉來,笑著臉回”,沒有再來辦理離婚手續。
“事實上,很多讓夫妻雙方吵到要離婚的問題,其實都是可以調解的。”李玲說,只要雙方在家庭關系排序中,能遵從現有家庭優先于原生家庭、夫妻關系優先于子女關系等原則,尊重伴侶,夫妻間的問題一般都能得到化解。
工作人員進行離婚勸導,并不是說一定要“勸和”,而是希望夫妻雙方能更慎重地對待婚姻,“就算離婚,也要從中學會成長,學會愛和被愛,這樣才能更好地迎接新的人生。”李玲說。
“責任感的缺失已成為擊碎婚姻生活的重錘,這也給更多夫妻一個提醒,婚姻中除了愛情,還有責任。”李玲表示,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總是把婚姻想象得太過美好,他們沒有意識到,組建一個家庭最重要的是要有責任感、有忍讓與寬容的心態。夫妻雙方因為相愛走到一起,而在婚姻生活中遇到問題后,也應該多從自身找原因,通過雙方的努力緩解矛盾,及時修補婚姻,而不是一出現問題就選擇離婚。
對于如何經營婚姻,給婚姻“保鮮”,李玲給出了自己的建議:雙方要學會傾聽和主動與對方溝通。出現矛盾時,不要急于做決定,先給彼此冷靜的時間。同時,也提醒80后、90后子女的父母,切勿過多摻和孩子的生活,尤其不要在財產調配方面介入太多,應該學會放手,讓子女自己把握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