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徐譽寧 阮長春 王媛
秋日的午后,暖陽溫柔地照拂著大地,讓人備感溫暖,而在市區(qū)解放西路樂購超市門口西北角處,同樣也是暖意融融,這里不時傳來一陣陣歡樂的笑聲。循著聲音走近,便能看到一個簡陋的修鞋攤,攤位前坐著一個頭發(fā)斑白的老伯,他一邊用那滿布老繭的雙手,在油光發(fā)亮的老式補鞋機上熟稔地修補皮鞋,一邊開心地與圍坐在攤位前的人們聊天。這位修鞋的老伯名叫張振愛,右腿殘疾,已經從事修鞋43年。43年來,他不僅通過自己努力走出人生的困境,獨自把女兒撫養(yǎng)成人,而且還盡自己的所能不斷地幫助他人。
張振愛今年60歲,家住浦西街道新洪社區(qū)。小時候因患小兒麻痹癥落下右腿二級殘疾,行走要依靠拐杖。雖然身體有殘疾,但是從小張振愛就非常樂觀,也很好強。1973年,他16歲時,在父母的安排下,到一家皮鞋廠當學徒工,踏實好學的他練就一手扎實的工作技能。一年后,張振愛離開皮鞋廠,選擇自己創(chuàng)業(yè)擺攤,成為一名路邊修鞋匠,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做點修修補補的活計,維持生活。
“一個木頭箱子、幾樣簡單的工具、一個板凳,這就是我當時擺攤的全部家當。”雖然已經過去了40多年,但第一天擺攤的情景,張振愛仍然記憶猶新。“那時候我才17歲,而且腿也不好,大家都覺得這樣一個毛頭小伙子,修鞋手藝肯定不行。”張振愛回憶道,由于自己沒有經驗,所以擺攤的第一天,直到下午他才等來了第一位顧客,那一次修鞋只賺了2角錢,但讓他感到非常感恩與滿足。
剛開始擺攤的前幾年,張振愛一天也只能賺上兩三元錢,生活也并不富裕。但是每當遇見生活困難的人或者殘疾人過來修鞋,他總是分文不收。“由于我自己也是殘疾人,我深感生活的不易,能夠幫助別人不僅能讓快樂,也能讓我得到成就感。”張振愛地說,時間久了,由于他對顧客熱情相待、價格公道,并且樂于助人,不僅生意越來越紅火,而且還迎得周圍居民的信任,大家遇見什么事兒都喜歡來找他幫忙。“別看我這攤位小,但是從來不缺人氣。”張振愛自豪地說。
1988年,張振愛32歲時,在一名顧客的介紹下,他和妻子相識, 并于1989年結婚,結婚一年后,他有了一個可愛的女兒,一家三口的生活也過得越來越滋潤。有了幸福的家庭后,張振愛工作起來更加認真。“職業(yè)不分高低貴賤,只要用心,一切都會越來越好的。”張振愛說道,但讓他沒想到的是,2006年,36歲的妻子卻因癌癥去世。妻子走后,留下了尚未成年的女兒,也留下5萬元的外債。而這一切都需要張振愛獨自面對。
然而,張振愛沒有被生活的艱難所打倒,生活的不易反而讓他練就了樂觀豁達的生活態(tài)度。談起往昔的日子,他說,唯有“感恩”二字能表達自己的心情。妻子在世時,他所在社區(qū)工作人員的為他辦理了低保,妻子走后這么多年,他一個人憑著每月幾百元的低保和修鞋收入,撫養(yǎng)女兒讀書、成人,也慢慢還請了外債。
“感恩”二字,也是張振愛這么多年一直堅持助人的不竭動力。經常找他修鞋的鄰居楊老太,今年已經91歲高齡,家里有一個50多歲,生活不能自理的兒子,這么多年,給楊老太修鞋,張振愛總是分文不收,并且每次楊老太有事出門,他還主動幫忙照看。
不僅如此,張振愛所住小區(qū)由于沒有物管,小區(qū)環(huán)境較差。為了不給社區(qū)添麻煩,他還主動當起了“義務物管員”,只要一有時間他就主動打掃小區(qū)衛(wèi)生,而且每年春季,他也主動承擔起修剪小區(qū)樹木的工作,由于他積極維護小區(qū)的環(huán)境,影響了鄰居們。在他的帶動下,鄰居們也加入進來,小區(qū)的環(huán)境也越來越好。
如今人們的生活條件好了,來找張振愛修鞋的人不多,生意略顯冷清??臻e之余,他卻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幫助別人。“雖然自己面臨失業(yè),但是我覺得能給別人提供幫助也是一份很體面的‘工作’。”張振愛調侃地說。
如今已過花甲之年的張振愛,只有一個心愿:“妻子走后,這么多年也有很多熱心的顧客要為我介紹對象,但都被我委婉地拒絕了,我怕女兒受委屈。”提到感情問題,張振愛黝黑的臉龐竟然掛上了一絲羞澀,他說,年輕時,自己只想多賺些錢把女兒撫養(yǎng)成人,如今女兒馬上就要結婚了,如果可以遇見一位情投意合的人,他也想找一位老伴共度晚年,“也該為自己的晚年生活考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