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烈日炎炎下,敬業的勞動者頭頂烈日,冒著酷暑,用堅守和努力讓港城更加美麗、讓人們的生活更加便捷。昨天,港城最高氣溫達到37℃,本報采訪中心記者兵分多路,深入一線采訪高溫下的勞動者。
垃圾清運工頂著惡臭換來城市清爽
(見習記者 張晶晶 通 訊 員 金大偉)家住連云區西小區的潘恒祝今年66歲了,從事環衛工作8年多。穿梭在大街小巷,拖運、傾倒垃圾桶是他和老伴馬士方每天的工作。為了防暑,他們需要“全副武裝”———手套、口罩、帽子、水鞋、厚厚的工作服。此外,一條毛巾、若干個裝滿涼開水的水杯,成了不可或缺的裝備。“天熱出汗多,大水杯是必不可少的。”潘恒祝告訴記者,他每天要喝十多杯水。
昨日上午10時許,記者在連云區清運公司見到了剛剛裝卸完垃圾的潘恒祝。只見他黝黑的皮膚,汗水浸濕了衣服。據他介紹,因為天熱,每天凌晨3時出車,一直要忙到上午11時才下班。他和老伴主要負責清運公司至云山垃圾中轉站沿途區域24個垃圾收集點的垃圾,一天要舉倒垃圾桶200次左右,經手垃圾重量10噸以上。每到一個垃圾收集點,他們要將垃圾桶外的垃圾全部裝到桶內,然后將垃圾倒入壓縮車內。遇到特別大的垃圾桶舉不動時,只能先倒在地上再分批裝上車,不好清掃的垃圾還要用手一點一點地撿拾起來,臭味經常熏得他們喘不上氣。倒完垃圾,他們把垃圾桶擺放整齊,之后再拿起掃帚、鐵鏟把散落的垃圾扔進車里,再對所有垃圾桶進行初步消殺。
夏季,是潘恒祝、馬士方一年里最難熬的季節。每次裝卸,潘恒祝都是大汗淋漓,衣服一天要濕透好幾次。擦汗的毛巾也是擦濕、擰干、再擦濕。
談到環衛工作,潘恒祝、馬士方說,辛苦點也沒啥,就怕市民不理解、不尊重。有時候看見市民隨手扔垃圾或者垃圾不入桶,馬士方會上前勸說、制止。“有的人會說,‘我不扔垃圾,要你們干啥’,可氣人了。”
河道保潔員
河道保潔員每天打撈垃圾20立方米
(見習記者 趙夢若 通 訊 員 孫佑祥)昨日8時,港城的氣溫已達到31℃,烈日照在水面上泛著刺眼的白光。“嗒嗒嗒……”在市區龍尾河華聯橋段,河道保潔員陶文碩發動保潔船馬達,一邊打撈垃圾,一邊往北駛去。小船上沒有遮陽設備,河道保潔員陳乃軍戴著帽子,站在左右搖晃的甲板上,吃力地將河面的垃圾一點點打撈到船上,然后再運上河岸處理。市區主要河道近30公里的河面,就是10位河道保潔員的保潔領地。
10時許,氣溫達到34℃,在市區東鹽河上,鋼制的保潔船被曬得燙腳。水面遮擋物少,除了陽光直射,還要接受陽光照射到水面產生的反射,酷熱難當。50歲的江宋新黝黑發亮的臉龐上掛滿了豆大的汗珠,襯衣已被汗水濕透。江師傅說,他們每天在包干的河道上清理4個來回,早晨6時出門,中午休息兩小時,晚上7時才到家。一天就這樣打撈一千多下,晚上到家臂膀是又酸又疼。
打撈作業耗體力、出汗多,他們每天都自帶一瓶水。“為了防暑,我們都穿長袖和長褲,要不一天下來就曬傷了。”江宋新告訴記者,“因為天氣熱,漂在水面上的垃圾容易發臭,水面上的浮萍等水生植物繁殖速度也快得驚人,稍不留意,就會占滿河道,嚴重影響水質,所以要及時打撈掉。”
陶文碩說:“頭天好不容易打撈干凈的河道水面,第二天就會被沿岸攤販或居民扔滿垃圾。”他們能做的就是一遍又一遍地打撈。10位河道保潔員日垃圾打撈量有20多立方米。“希望大家都能愛護河道,河水清爽了、河面干凈了,自己看著也舒服。”
交警衣服汗濕再被蒸干
交警臉上的汗珠
(記 者 史衛平 實習生 張 璐 通訊員 明 士 )上午9點半,在朝陽路瀛洲橋橋頭,王磊已在太陽底下待了兩個小時。
王磊是交警海州二大隊的普通民警,每天的固定崗點是朝陽路與瀛洲路路口。“在崗點的時間是每天交通早高峰和晚高峰,早高峰是上午7點半到8點半、晚高峰是下午5點半到6點半。除了中午兩個小時休息外,其余時間是在朝陽路一線巡邏。”說話的時候,汗水順著他的臉頰不停地滑落。
大熱天,王磊穿了一件長袖警服,“為了防曬。”他說,長袖只能擋胳膊,但臉還是被曬得黑里透紅。此外,大檐帽必須端端正正地戴著,反光背心上掛著警用裝備:腰間手銬、警棍、辣椒水、手電筒、警務通這“五小件”一件也不能少,胸前左右各掛著電臺和執法記錄儀。“全部裝備大約十斤重。”他說,衣服已經歷了濕透、蒸干再濕透的循環了。
朝陽路上目前設有兩個崗點,還有一個在朝陽路與郁洲路路口,“這兩個路口車輛和行人比較多。”
上午10時,一輛前擋風玻璃上沒貼年檢和保險標志的機動車出現在路口,王磊示意駕駛員出示證件接受檢查。駕駛員說,自己的車換了擋風玻璃,貼在原來玻璃上的標志不好撕下來,所以就沒貼。王磊現場用警務通查詢,證實這輛機動車確實沒有“脫檢”。不過駕駛員的行為仍然屬于交通違法,他對車輛進行暫扣處理。
在交通的平峰時間段,王磊和另一個崗點的民警的任務是騎警用摩托車,一個向西一個向東,查處路邊違停車輛。
“如果發現交通設施出現故障,或是路面出現窨井蓋缺失等交通隱患,我們要及時通知相關部門。轄區內如果發生交通事故,我們要趕到現場先期處置。”
這段時間,他每天還有一項任務,就是查找交通違法次數特別多的車輛。
查找起來容易嗎?“不容易,但還得查。”上午10點多,氣溫更加高了,王磊大口大口地喝著自帶的水,看看表,說:“不聊了,得干活了。”
路燈檢修工點亮城市夜空
(記 者 朱國操 通訊員 張青松 實習生 曾淑真 )昨日上午,記者跟隨華茂綠化工程有限公司路燈維修項目部檢修組人員外出作業,體驗檢修工頂烈日戰高溫的艱辛。
上午8時,檢修組一行5人駕駛工程車輛向市開發區大浦路駛去。“昨天晚上,隊員在巡查時發現那里有好幾處路燈不亮了。”項目部負責人王月軍告訴記者,每周他們會定期在夜間對負責區域內的23條路的近3400桿7000多盞路燈進行巡查,發現故障及時處理,無法現場處理的,次日一上班便要前往檢修。
“天氣太熱了,路燈設施設備的散熱功能一旦出現故障,就可能燒毀燈頭。”王月軍說,近一個月來,他們已處理30多起路燈故障,故障率較前期明顯升高。近期,因大浦路翻修改造,該路段的路燈故障時有發生。“一不小心,挖掘機等大型施工器械就可能將路燈電纜挖斷。”
按照工作流程,來到路燈故障路段后,隊員們首先進入位于綠化帶內的路燈控制箱內進行檢查。雖然前后只用了不到半小時的時間,但是身穿長袖工作服、頭戴安全帽、手戴絕緣手套,在如此悶熱的條件下進入狹小的空間作業,汗水瞬間從每個毛孔冒出,不一會,他們的頭發和衣服就濕透了。
經檢查,控制箱內沒有故障,隨后,隊員們分成兩組對故障路燈和裸露地面的電纜進行逐一排查。上有烈日炙烤,下有蒸騰的熱浪,每個隊員的臉上都掛滿了汗珠,剛一擦拭完,汗水重又“涌出”。在強光的照射下,長時間半蹲后起身,讓人不免產生眩暈的感覺。
一個多小時后,終于找到了故障原因,兩名隊員留下繼續維修,其他人則趕往下一處路燈故障路段。“我們今天要完成4處故障檢修。”王月軍說,確保負責區域內路燈亮化率99%以上,既是剛性目標,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文保志愿者為港城守住文化遺產
(記者 李國瑞)在持續“燒烤模式”下,絕大多數人都選擇待在室內。然而,我們的身邊卻活躍著這樣一批人,他們行走在鄉間阡陌,在高溫酷暑下依然堅持開展文保活動。
昨日中午,烈日當頭,市重點文物保護研究所工作人員劉陽跨上摩托車,趕往贛榆區宋莊鎮范店村,對前不久新發現的鐫刻于清代光緒年間的石碑《修濬贛邑河渠堤壩碑記》進行清理工作。
“碑文記載,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贛榆地區淫雨成澇,災民苦不堪言。此時,江北名流之一的許鼎霖臨危受命,在擔任導淮賑災官員期間,募款賑濟,疏通朱稽河。贛榆人民為其樹碑以資褒揚。”劉陽告訴記者。
這只是文保工作者常規工作的一部分。前不久,為切實做好針對我市境內漢代古游水的調查工作,劉陽和同事在贛榆區班莊、城頭、塔山、贛馬、海頭、石橋、柘汪等鄉鎮,圍繞祝其古城遺址、塔山土城遺址、鹽倉城遺址3座漢代古城,對其周邊環壕水源的流向與古游水故道之間的關系繼續開展田野考古調查工作……
為預防和減少汛期文物安全事故的發生,劉陽和同事還加強了對易引發汛期自然災害的文物保護單位的安全巡視工作,如發現險情,巡查人員將在第一時間上報相關情況。
當問及工作是否辛苦時,劉陽笑著說:“為我們居住的這座古老的城市守住先人留下的珍貴遺產,是我的職責。”
海洋環境監測人員為了那片藍色
海洋環境監測人員
(記 者 穆春橋 通訊員 李 婧)昨日,最高氣溫37℃,市海洋環境監測預報中心的監測人員穿著厚厚的橙色工作服和救生背心,冒著高溫在采集赤潮監控區樣品,汗水濕透了衣服、迷了雙眼,卻絲毫不能影響他們工作的熱情。
市海洋環境監測預報中心主任告訴記者,赤潮是一種嚴重的海洋災害,不僅污染環境,而且對海洋養殖業構成極大威脅,他們采集樣品及完成測試數據,就是要為省及國家海洋環境監測預報中心赤潮預報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持。
打開連云港近岸海域監測站位圖,一百多個海洋生物生態監測站位點密密麻麻地分布在上面。而在大海中,它們卻相距甚遠。作為市海洋環境監測預報中心監測人員,在大海上采集樣品并進行現場監測是一項最普通的工作。這項最普通的工作之繁瑣、艱辛,卻非常人所能體會。坐漁船、經波浪、遭暴曬、歷風雨是他們的家常便飯。
談到天熱,市海洋環境監測預報中心檢測人員說,他們每年承擔的任務非常繁重,海洋生態環境現狀監測、海洋生態環境監管監測、赤潮監控區監測、陸源入海排污口監測、江河入海總量監測等,都是在每年七八月份必須完成的項目,而這個季節外出采樣,遇到高溫暴曬、排污口惡臭,都是常事,天熱不算什么困難。
環保執法人員維護碧水藍天
環保執法人員
(記 者 席毅行 通訊員 王從帥)昨天上午10時,記者趕到板橋工業區一家工廠時,于成卓和同事正在檢查該廠的管網通道。作為市沿海化工園區環保督查中心工作人員,他前不久剛剛獲評“最美環保人”。“我們剛才已經檢查了兩家企業,大體情況都符合要求。”在耀眼的太陽下走了幾百米,記者的短袖衫已經濕透,而穿著長袖工作服、戴著頭盔和防護面罩的于成卓仍細致地查看每一處設備,還不時與廠方負責人溝通有關問題。
“像這樣的檢查,對我們來說是家常便飯,每個禮拜都有三四次。”
在該廠的污水處理項目現場,高溫下,紅褐色的污水在水池內散發著濃重的臭味,記者差點吐出來,而于成卓和同事卻面色如常。“這是一套標準的污水處理設施,廢水處理達標后將輸往附近的污水處理廠。只有達標排放,才能有效減少污染,有一份超標,治理起來就得費十倍的力氣。”
高溫下的安全生產問題不容小覷。在防爆車間,于成卓和同事重點檢查了車間的廢氣處理設施。“高溫對某些化學品有催化效應,如果不注意安全,很容易造成事故和污染。”一邊說,于成卓一邊擦著額頭上不斷滲出的汗珠,“一天下來,全身要濕透好幾次。如果檢查的工廠有異味,衣服得洗四五遍。臟一點、累一點沒關系,希望我們的督查能促使企業守法經營,維護港城的碧水藍天。”
供電架線工奮戰農網改造一線
(記 者 陳 兵 通訊員 申甲雁)昨天,陣陣熱浪讓人受不了。上午10時44分,在海州區浦南鎮小房村,連云港供電公司蘇能農電公司新海服務部項目經理陳建正和施工人員在烈日下現場作業,汗水在他的臉上流淌,身上的工作服完全濕透。
“每年夏季高溫時間都是這樣,天越是熱我們越是要把工作做好,給老百姓送清涼。”陳建告訴記者,每天早上7時他們就開始工作了,他負責現場安全監督,配合他工作的是年輕同事徐傳干。
記者看到,施工地點在一個荷花池邊,四周沒有任何遮擋。陳建在地頭拉著導線,徐傳干在旁協助,十幾米高的電桿上還有“藍帽子”(供電工作人員)在擰螺絲。
“今天要架設供電線路一公里,這是硬任務!完成了,小房村今年夏天用電就無憂了。”據了解,進入夏季,陳建每天都要跑一兩個這樣的農網改造現場,從早上7時到晚上7時,他的工作服總是濕漉漉的,身上多處已經被汗水浸得起了痱子。
小房村低壓線路架設是今年的第二批農網改造項目之一,第二批項目共有437個,截至目前已完成196個。記者獲悉,為了農網改造項目在8月底完成,目前有13個施工隊210人正在奮戰著……
帶隊導游迎接八方賓客
(記者 侍敏)昨日下午1時30分,室外溫度直逼40℃,江蘇友好國際旅行社的導游許姚堂已帶著他的旅游團游客快速吃完午飯,緊接著來到失落的城市名片———連云老街,尋一處樹蔭,雖然依舊感受不到一絲涼意,但到底可以讓游客們免受烈日的炙烤,喝一口水,然后開始講解……
“大家好,我們現在來到的地方就是連云老街,一千多年前,這里已經有人居住,它原本是黃海岸邊、云臺山腳下一個小小的漁村……”盡管天氣炎熱,樹上的知了還不斷地發出撕裂般的鳴叫,許姚堂始終保持游客能聽清的音量,臉上一直帶著微笑。短短十來分鐘的講解,他的衣服早已濕透。
“一天下來,衣服就是這樣濕了干、干了濕,已經習慣了。”作為一名從業8年的資深導游,28歲的許姚堂告訴記者,連云港是個旅游淡旺季十分明顯的城市,每年七八月份,港城的山水吸引著全國各地的游客。當然,也只有在這兩個月,港城的導游們才異常繁忙。
“時不時會遇到突發情況,我們會在接到旅游團的第一時間,在旅游車上和游客講清楚。”絕大多數游客會理解,即便行程中發生一些不愉快,許姚堂的“套近乎”和“微笑服務”往往也能降下游客的“熱火”。
忙碌一天,終于將游客送到賓館。可即便是此刻,許姚堂依舊不得清閑,因為有的游客還想出去逛逛、有的因為房間問題需要協調……雖然累,雖然有時會受點委屈,但每次聽到游客的一句“謝謝”、看到游客滿意的微笑,許姚堂就會覺得一切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