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運,作為觀察交通運輸能力和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的重要窗口,與春節運輸一樣備受關注。交通運輸部最新數據顯示,7月1日至8月29日,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量累計約105.64億人次,日均1.76億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3.6%。
人員流動起來,經濟熱騰起來。風靡全球的“ChinaTravel”、“超長待機”的“文博游”、熱門影視游戲同款“打卡游”……這個暑期,海內外游客暢游中國,人員流動突破百億人次,文化興、旅游火、消費旺,“流動的中國”盡顯澎湃活力。暑運人員流動數據的背后,是不斷攀升的消費熱度,折射出炎炎夏日中“漲”勢潮涌不息的市場生機,為中國經濟發展活力做出最生動而具體的注解。
鐵路客運量累計8.58億人次,日均1429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5.7%;公路人員流動量達95.07億人次,日均1.58億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3.32%;民航客運量13746萬人次,日均229.1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11.77%;水路客運量6228萬人次,日均103.8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1.43%。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是暑運期間人員流動順暢無阻的堅實基石。鐵路、公路、民航以及水上交通等多種方式齊頭并進,共同編織了一張覆蓋全國的便捷出行網。
前不久,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印發的《關于打造消費新場景培育消費新增長點的措施》提出,“增加高質量演出供給”“支持打造一批演藝新空間,促進虛擬現實(VR)體驗等文娛業態場景創新”。南京六朝博物館用智能導覽、VR、AR,豐富館內的文學影音互動;東莞市文化館以“潮流東莞·火柴盒”為引,以新場景、新姿態解鎖“潮流東莞”新體驗、新玩法……場景多、玩法新、體驗好,消費供給優上更優為日均1.76億人次人員流動添注“催化劑”。
暑運熱潮涌動,加快消費增長,帶動多產業協同發展作用明顯。數據顯示,7月份全國服務業生產指數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同比增長4.8%和2.7%,暑期旅游出行人數的增多,不僅加快了旅游咨詢租賃服務類、文體休閑服務類消費的增長,還帶動了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生產指數增長快于全部服務業增速。隨著《關于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關于加力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持續發力,中國經濟前景廣闊。
“日均1.76億人次”折射“流動的中國”澎湃活力。暑運的熱潮,不僅僅是人員流動的簡單累積,更是中國經濟活力四射、消費升級、產業升級的集中體現。強運力、優服務、豐供給,“流動的中國”深厚經濟發展潛能待釋放。(連文)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