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2010年1月30日,新華社記者在南昌火車站拍下了這樣一張照片:年輕母親被巨大的行囊壓彎了身軀,她手里的背包眼看拖地,但攬在右臂中的嬰孩整潔而溫暖。11年來,記者在網民和關注者不斷發來的相關信息里開始了一場漫長的尋找,最近終于與11年前自己鏡頭里的年輕母親見面了。(2月2日新華網)
“肩上扛的是生活,懷里摟的是希望。”拍攝于2010年春運第一天的“春運表情”,一經播發便迅速火遍網絡,成了深深刻印在人們心頭的“春運記憶”,這不僅緣于負重前行的身影里透射出直抵人心的力量,而且因為人們看到了為生活奔忙、為幸福打拼、為未來奮斗的“我”和“我們”自己,與“春運母親”跨越11年的邂逅與重逢,更讓人在觸摸時代變遷的同時深切地體悟到追夢人、奮斗者的苦與樂。
“春運母親”是當年春運返鄉大軍中極普通的一員,就連抓拍記者也不知道她姓什名啥、家住何方,這位“小人物”的走紅無疑具有極大的偶然性,之所以如此牽動眾人神經,既有對打拼不易感同身受的共情,更飽含了對“好日子”的共同期許,而在全國上下眾志成城、戮力奮斗終于打贏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硬仗的今天,這份深情牽掛里無疑寄予了人們攜手共進擁抱好時代、同奔幸福路的善意祝福和善良愿望。
“春運母親”巴木玉布木是彝族人,家住涼山深處的桃園村,曾經的全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因不甘于山溝溝里的貧困生活,不甘心孩子重復自己的童年,懷揣夢想毅然踏上打工路。11年彈指一揮間。如今的家鄉通了公路、電力、通信、自來水,上學難、看病難、通信難等基本得到解決;發展煙葉、果樹等經濟作物,村民們不用外出打工就能脫貧致富;巴木玉布木獲得國家補貼,蓋起了三室一廳的鋼筋水泥結構新房,孩子們全都接受義務教育,2020年收入達到10萬元……
“春運母親”個人際遇和家庭境況的根本性改觀,無疑是大家最希望看到的,也完全在大家的預料之中,是“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從理想愿景變成美好現實的最好注腳,這改變既來自于個體的辛勤勞動、艱苦拼搏,更得益于黨和政府精準扶貧政策給力,是綜合國力持續顯著增強、人民共享更多發展成果的生動體現。巴木玉布木臉上洋溢的燦爛笑容,是遇上好時代幸福感自豪感的自然流露,也是奮斗創造幸福美好生活的最好闡釋。“春運母親”的故事是觀照中國經濟社會歷史性巨變的鮮活樣本,是億萬國民千年小康夢圓的生動縮影。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個體命運從來與國家命運、民族命運密不可分,緊緊地聯結在一起。“脫貧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還在后頭。”回眸一路奔跑的自己,品味蒸蒸日上、熱氣騰騰的生活,在實現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新征程上,我們意氣風發、豁達樂觀、勇往直前、篤定而從容。(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