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9月17日至23日,2018年網絡安全宣傳周在全國范圍內統一舉行。主題是“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由中宣部、中央網信辦、教育部、工信部、公安部、人民銀行、廣電總局、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等十部門共同舉辦。這次活動的主題,再一次強調了網絡安全治理中“人”的主體作用。
現實需要合格網絡公民。作為我國依法治網、化解網絡風險的法律重器,我國網絡安全法有一個“共同治理”的基本原則。具體說就是,網絡空間安全僅僅依靠政府是無法實現的,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組織、技術社群和公民等網絡利益相關者的共同參與,根據各自的角色參與網絡安全治理工作,方能收到實效。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今年6月30日,中國網民達到8.02億。如此巨量的網民規模,已成為建構互聯網時代公共生活的一只重要力量。隨著網民的日益增多,現實社會存在的各種政治、經濟、文化等問題,在虛擬網絡中也隨之凸顯,并呈現出不斷加劇的趨勢。因此,在網絡安全治理中,需要越來越多的合格網絡公民,發揮其應有的主體作用。
大力培育合格網絡公民。普通網民并非天然就是網絡公民。會利用互聯網進行工作和生活的人,只能稱為普通網民,網絡公民則是現實生活中的公民在網絡社會中呈現的獨立、自主、參與、進取等特征的角色延伸。維護網絡安全,便是網絡公民內涵的一項基本要義。因此,做合格的網絡公民,而不是普通網民,才能在互聯網上更好地履行遵守法律法規,踐行公共道德,履行公民責任。
一是開展公民責任教育。發揮學校教育和相關機構、社會組織的教育作用,引導網民形成責任認知,培育網民積的責任情感,塑造網民正確的責任行為;二是提升公民媒介素養。通過靈活多樣的課程方式和活動載體,引導廣大網民積極參與網絡媒介,全面認識網絡信息,正確使用網絡媒介,促進網絡公民的責任理性建設;三是營造網絡法治環境。不斷完善法制建設,優化法制教育環境,提高網民的網絡法律意識和網絡素養。
有效參與網絡安全治理。不僅要有維護網絡安全的網絡素養,更要有維護網絡安全的責任能力。網絡公民的素養,包括獲取、分析辨別、評價和傳播網絡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網絡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包括在信息獲取、利用、創造過程中對公德倫理、法律法規的遵守。網絡公民的責任,是公民責任在互聯網上的具體反映。主要包括支持性責任、保護性責任和關懷性責任。
其一,擔負起網絡公民的支持性責任。這是網絡生活對公民責任擔當提出的最根本要求。要認同和遵守對網絡公共生活運行所必須的法律、規制和公德,還要積極參與網絡公共生活,為解決網絡公共生活出謀劃策,建言獻策。其二,擔負起網絡公民的保護性責任。重要的一點,是網絡公民對國家利益的守衛和保護。比如,要勇于和善于同一切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和言論進行堅決的斗爭,恪盡守護國家的網上責任。其三,擔負起網絡公民的關懷性責任。利用網絡平臺,在公益行動、志愿服務等具體作為中,充分表達網絡公民之間的責任關懷。(茅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