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莊婷婷)近日,和朋友出去吃飯,隔壁餐桌三四歲的孩子在哭鬧,父母拿出手機來,孩子立馬不哭了,津津有味地玩起來。環視四周,玩手機的孩子不在少數。
跳皮筋、滾鐵環、跳房子、打彈珠、翻花繩、拍洋畫……經典的游戲伴隨著無數人度過了快樂的童年。如今,孩子的生活被電腦、電視、手機等各種電子產品填滿,孩子們不論是走著、坐著,還是躺著都是電子產品不離手,使得本該在戶外自由玩耍的孩童,就這樣被各種電子產品吸引,變成了地地道道的“小屏奴”。一方面,長時間過度使用電子產品會造成兒童視力下降、頸肩綜合征、“鼠標手”等,還會因久坐不動導致身體肥胖、腰酸背痛;另一方面,與電子產品親密接觸而疏于和小伙伴的面對面交流,會造成孩子現實感的缺失和社會交往能力的退縮,甚至導致抑郁癥。同時使用電子產品過多的孩子,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對環境刺激的敏感性低,自我控制水平低、意志力薄弱,且易情緒不穩。甚至過早、過多接觸電腦、電視,還有導致多動癥和抽動穢語綜合征的可能。
那怎樣才能別讓孩子成為“小屏奴”呢?一些家長采取強制性措施,或是將電子設備藏起來,或是一把奪過來訓斥甚至打罵,導致孩子的逆反心理嚴重。其實,減少“小屏奴”的有效辦法,不該局限于如何“堵”上,而是讓“大屏奴”們回心轉意,意識到自身行為對孩子的直接影響。例如,在引導孩子正確使用電子設備方面,父母的作用遠不只是監視,更多的是以身示范。客觀而言,絕大多數父母在這方面做得不夠好,甚至成了反面榜樣。筆者在周圍人群中進行調查,近一半的父母在家里幾乎電子設備不離手,有樣學樣,孩子們沉迷電子設備也就不足為奇了。所以家長必須先控制自己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尤其是當著孩子面盡量不玩電子產品。
當然,電腦的普及和流行,至少說明電腦、手機在共享資源、擴大知識面上有著自己獨到的優勢,孩子確實可以通過這些產品增長知識和本領,況且將孩子完全隔離在電腦等電子產品之外,畢竟不太現實,如何把握好這個度,就要求父母合理安排孩子接觸電子產品。不妨每天限定幾個可以玩的時間段,每次不超過半小時,同時讓孩子養成用電腦10~20分鐘就休息一下、望望遠處的習慣。
此外,父母們要多拿出點時間來陪陪孩子做游戲、讀書、去祖國的大好河山走走,孩子開闊了眼界,有了學習的興趣,就不會一直盯著屏幕看了。父母們應該認識到,把孩子從網絡世界拉回現實世界不是一句空話,需要付出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