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云港依海而建,因港而興,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綿延170多公里的海岸線大多處于著名的海州灣內,不僅擁有建設現代化的深水良港先天條件,其大面積的灘涂、圩地更是自古傳統鹽業重地。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的堅強領導下,連云港港從千瘡百孔、癱瘓停產中恢復新生,從小到大、由弱到強,通過不斷完善港口基礎設施、堅定不移地推動開放發展,實現了綜合實力的跨越,塔吊、深水巨輪構建出縱貫亞歐、輻射南北的航運關鍵節點城市。原淮北鹽場也從戰爭時期的生產零散、靠天吃飯,轉變為百里海堤守護下的高產“良田”,鹽場不但成為鹽工們勤勞致富的沃土,更為港城新一輪發展張揚著無盡希望與活力。
建設中的三十萬噸級礦石碼頭
整頓隊伍重建體制 東方大港揚帆起航
連云港,是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規劃建設的東方大港。港口建設起步早,發展歷程與隴海蘭新鐵路、新亞歐大陸橋緊密相連,雖然取得了輝煌成就,卻也經歷了讓人難忘的艱苦歲月。
1993年西大堤建成,為港口增加了8000多米長的碼頭岸線
始建于1933年的連云港港口的2座碼頭,同時可以停靠3000噸級貨輪6艘。但由于日本帝國主義掠奪性的營運和國民黨軍隊的破壞,至連云港港口解放時,已被戰爭破壞得百孔千瘡。中共新海連特委立即重建了港務管理機構———連云港港務處,發動廣大海港職工,以主人翁的嶄新姿態艱苦創業,奮力投入港口搶修和生產恢復工作,僅用半年時間就使癱瘓了的港口重新開張營運。其后,又用不到4年時間進行建制整頓和搶修建設,使港口的生產得到恢復和逐步發展。
1949年12月,連云港港務處由山東省政府工商部進出口管理局改屬鐵道部濟南鐵路局徐州分局領導,1950年6月30日改屬青島區航務局。同年8月1日路港交接完畢,正式更名為青島區航務局連云港分局。同年10月,海關連云港分關將涉及港務的業務交由連云港分局實施,使單一的港區裝卸管理發展到口岸管理,實現了港政統一。
解放初期,連云港港務處在中共新海連特委(市委)工作組的組織發動下,認真做好裝卸工人隊伍的整頓工作,因為一些曾經殘酷壓榨和奴役工人的封建把頭在解放后混入裝卸工人中,經常造謠生事,擾亂人心,有的還放高利貸盤剝工人。1949年8月,港務處召開了第一次碼頭工人代表會議,成立碼頭工會。1950年,碼頭工會進行民主改革。在民主改革的基礎上,對裝卸工人隊伍重新進行了勞動組合,使碼頭勞動管理逐步走上了正軌。與此同時,還對裝卸工的工資分配制度進行了改革,初步制定了勞動定額,實行按勞分配原則,并訂立了各項規章制度,促使裝卸效率不斷提高,日裝卸量由3000噸提高到5000噸,最高達7500噸,工班效率平均提高60%以上。解放初期,物資匱乏,物價不穩,職工生活不安定。港務處除了用實物(小麥)支付職工工資,還號召職工投股集資,成立職工消費合作社,組織糧油、布匹、日用百貨等生活必需品,以低于市價10%至20%的價格供應職工,保證職工的基本生活供應。這對安定職工情緒、提高積極性、加速港口重建工作,起到了促進作用。
港口的迅速恢復為國內航運提供了重要保障,連云港港口于1949年6月1日恢復營運,開始向上海、青島等地運送糧油棉煤等物資。隨著港口設施逐步得到修復并恢復使用,業務量不斷擴大,吞吐量逐漸提高。1949年6月至年底,吞吐量為5.6萬噸,1950年上升為11.1萬噸,1951年為14.2萬噸,1952年則增長到46.3萬噸,是1949年的8.3倍。
1951年7月1日,連云港港務分局改屬上海區港務管理局。同年11月接管了屬淮北鹽務管理局管轄下的陳家港、燕尾港、堆溝、小莽牛等各灌河口港,成立灌河口辦事處。1952年底,華東區海運局海州辦事處并入連云港港務分局,港政、航政統一管理。這時,連云港港口的管理已逐步穩定,趨向系統和規范化。
連云港港口在不到4年的時間里,通過機構接管、航政改革、管理整頓、民主改革、恢復搶修、清理航道等一系列強有力的政治、經濟、技術措施,完成了舊體制向社會主義管理新體制的過渡,港口生產得到迅速恢復,吞吐量逐年上升,經濟效益提高,為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1972年11月,國務院批準開辟連云港為對外貿易港。1973年,周恩來總理提出“三年改變港口面貌”,將連云港作為全國改擴建的主要港口之一。1984年4月,連云港市被列為全國首批14個沿海港口城市之一。自此,連云港港開啟跨越發展之路。
筑堤開荒發動群眾 鹽場發展重現輝煌
翻閱《中國共產黨連云港市地方史(1949-1978)》,鹽業興衰在港城歷史中儼然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948年11月7日,淮北鹽場全境解放。中共淮北鹽場特區委員會(簡稱“鹽特委”)和淮北鹽場公署機關在特委書記杜李、公署主任孫篤生帶領下進駐連云港孫家山,接管了舊鹽務機構,同時接收了整個淮北鹽場及其鹽灘2095份。剛解放時的鹽灘,全部由淮北鹽務局代管代營。為了弄清鹽灘所有權,正確貫徹執行黨的民族工商業政策,保護合法的私有財產,在中共淮北鹽特委的領導下,淮北鹽務局于1949年5月成立了垣運商產權處理委員會。
為了維護合法資產者的利益,不使外逃垣商蒙受經濟損失,淮北鹽務局對在1949年間被接管的垣商灘地,以生產利潤的形式給予補償。其利潤標準是按每份池灘產量500擔至2000擔劃分八個不同等級,此舉頗受垣商擁護。由于中共淮北鹽特委、鹽務管理局堅決執行黨的保護和改造民族工商業的政策,措施得力,從1949年至1951年,在短短的3年時間內,就使淮北鹽場錯綜復雜的垣運商產權得到公正、合理的解決。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財政部在北京召開全國鹽務會議,對大鹽田收歸國有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在淮北鹽場的2876份鹽田中,經垣運商產權委員會確定,屬于民族和私營工商業鹽田1261份。根據中央政策,針對有許多灘地因垣商不愿經營而荒蕪、嚴重影響鹽工生活的實際情況,淮北鹽務局于1951年8月3日成立了清產估價委員會和清理資產資金委員會,擬定《評灘辦法草案》,頒布收買辦法公告,在自由買賣原則下進行收購。到1952年底,淮北鹽務局共收買灘地764份。對垣商不愿意出售的灘地,則由淮北鹽務局租營、代營,并于三年以后處理完畢。自此,淮北鹽場完全成為由國家經營的全民所有制大型企業。
在經濟恢復時期,中共淮北鹽特委按照黨中央的有關指示精神,在鹽場認真進行民主改革,清查封建把頭和反革命分子,建立職工代表會,組織工人參加管理,開展勞動競賽,鼓勵工人積極生產,各項工作均取得了顯著成績。
1950年3月10日,在新浦召開了第一屆淮北鹽特區工人代表大會,通過了淮北鹽特區總工會章程,并在首屆執委會上討論了淮北鹽務局1950年生產計劃,并和制鹽公司簽訂了集體合同,把廣大鹽工從長期封建枷鎖中解放出來。
為了盡快恢復鹽業生產,淮北鹽特委和鹽務管理局大規模地展開基礎建設,首先發動全特區工人修復荒廢灘地,整理格堰,開浚河道,改建公路,盡量利用自然條件,擴大生產和運輸能力,到1950年冬,共修建灘地1755份,修好格子5798塊。1951年上半年又完成了新灘、灌東兩鹽場以及徐圩到封跳的浚河復路工程,灌西場、燕尾港至徐圩的公路修改工程。各場還興辦了62萬立方米的蓄水工程,興建7座水閘,恢復和整理了300多條大圩、500多份洼地、40多條引潮河,挖土568萬多立方米。
淮北鹽場各級黨組織還采取多種措施,關心群眾、依靠群眾,深入細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以調動廣大鹽工的生產積極性,并及時總結推廣先進生產經驗,使鹽場的生產得到恢復并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從原鹽生產來看,1949年為30余萬噸,1950年為32萬多噸,1951年為59萬噸。1952年雖然天時不利,但產量仍高達54萬噸。4年間,淮北鹽場共為國家創稅利1.8億元。
鹽場在收歸國有(部分為按政策收購)后,灘地的所有制形式改變了,但一家一戶的生產方式未變。為轉變鹽工的私有觀念,中共淮北鹽特委于1951年3月開始借鑒推廣農業互助合作的經驗。不久,鹽業戰線第一個集體組織———徐圩場梁保圩的時寶玉集體生產組誕生。
時寶玉集體生產組的成功,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1951年11月2日,華東鹽務局作出《關于推廣時寶玉先進經驗的決定》。1952年6月6日,《人民日報》也專門報道了淮北鹽場全面推廣時寶玉先進集體的做法。至同年底,全淮北鹽場2758份灘,就有2727份灘實現了集體化生產,推廣率達98%。這一年,全淮北鹽場產鹽47.5萬噸,比前一年提高5.68%,充分顯示了集體生產的優越性。
鹽場由眾多分散的個體集中成為統一、完整的集體,有計劃地進行鹽灘維修和生產基礎建設,鹽工生活條件開始改善,鹽業職工的主人翁地位得到體現,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為鹽場實現機械化生產開辟了道路,也為鹽場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進入規模經濟建設做好了思想準備和物質準備。
1960至1975年,先后在臺北、臺南、徐圩、灌西建成了4座鹽業化工廠,以產鹽排放的廢液為原料,生產氯化鉀、溴素、氯化鎂等海鹽化工產品。其后,這些化工廠改進生產工藝,采用新技術,開發新產品,產品品種增加到20個,有的工藝技術和產品獲得省優部優,有的產品產量走在全國同行業前頭。1980年,淮北鹽場出口鹽質量躍居全國首位。1982年,臺北鹽場、青口鹽場淮鹽被評為輕工業部優質產品。
淮鹽文化助推發展 絲路強港再續新章
連云港,一座以港命名的城市。港,是城市經濟與發展的定位;鹽,是城市歷史與文化的積淀。作為全國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連云港人以“敢問路在何方”的勇氣和自我革新的擔當,闖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特色發展之路。
時至今日,走進海天一色的連云港港口,只見貨輪依次靠泊,龍門吊不停裝卸貨物,一派繁忙景象。從墟溝西作業區至馬腰作業區,近30艘大小散雜貨船一字排開。與此同時,十余艘集裝箱、煤炭、有色礦、雜貨等船舶正從錨地陸續進港。
港口是連云港最好的稟賦、最大的資源。沿著海岸線,連云港市一體兩翼、一港四區組合大港格局已經形成。以港口為紐帶,一條陸海多式聯運新通道在此躍然成型。3月6日,在連云港海關、鐵路等單位支持下,裝載著300萬只新冠病毒疫苗試劑瓶的國際班列從中哈物流基地駛向哈薩克斯坦。連云港中歐班列保障國際物流戰略通道安全暢通的作用凸顯,在為沿線各國帶去生活生產物資、疫情防控用品的同時,也為國內外企業搭建了一條安全、高效的國際物流交際通道。
新的時代,新的征程。站在新絲路經濟帶的起點,連云港正成為聯結“一帶一路”的重要綜合交通樞紐、國際物流中心,全球的物資在這里聚集、中轉、分發,國際聯運的“朋友圈”不斷擴容。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中,連云港港成為11個國際樞紐海港之一。目前,連云港港已初步建成30萬噸級航道,與世界上任何一個港口之間,大型貨輪可直接通航。如今,在國家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的形勢下,再次加快了現代化綜合大港、區域性國際樞紐港建設步伐。
回首以往,市域淮鹽完成了應盡的歷史任務,其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充當著地方經濟的頂梁柱,解決了大量地方就業,為全國鹽業資源提供了優質高效的產能。隨著如今發展需求的改變,曾經的萬畝鹽田現已滄海桑田完成了華麗轉變———蓬勃發展中的連云港石化產業基地,走進此地你會驚喜地看到,一輛輛滿載砂石的貨車在鹽田中來回穿梭,一汪汪齊膝深的鹽池被拋填成連片的項目用地,這里已成為連云港沿海開發的主戰場。這里,塔吊林立,機械轟鳴,人來人往,熱火朝天。截至目前,連云港石化基地已建、在建、簽約的重大龍頭及產業鏈項目近30個,總投資超過3300億元,預計2至3年內基本建成。江蘇沿海開發“主戰場”作用強力彰顯,港城后發先至的“新增長極”已浮出水面。而這一切,都飽含著鹽場人的巨大奉獻。
與此同時,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時代,鹽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鹽場人的生活也芝麻開花———節節高。而淮鹽文化濃縮了連云港智慧,淮鹽文化中吃苦耐勞的精神已成為城市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海州灣這片神奇而又充滿希望的熱土,正在發生著有淮鹽歷史以來最為深刻的變遷。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高質發展、后發先至”主題主線,所有的市民同食一海之鹽、共建美好港城,致力打造“強富美高”新連云港。展望未來,連云港人將用馳而不息的堅定信念和勇氣,助推城市發展,書寫絲路強港的嶄新篇章。(張晶晶 史贄仁)
總值班: 陳剛 曹銀生 編輯: 張笑爽
來源: 連云港發布